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要闻

南京市国家级绿色工厂增至8家——投资绿色制造,值吗?

  在工信部上月发布的2021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又有两家南京企业入围国家级绿色工厂。

  截至目前,南京市共拥有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并在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等“国字号”绿色制造体系中全面开花。

  “投资绿色,值吗?”每一家“含绿量”高的制造业企业都曾面对这样的问题。

  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诸多企业的发展经历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形势给出了答案。

  厂区下引地热上收日光

  “含绿量”赋能“含金量”

  将军大道529号,南京泉峰科技有限公司(原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厂区前的绿化带一片春意盎然。然而,隐藏在草丛之下、距地面100米的深处,却另有乾坤。

  “我们在绿化带打出了382口井,相互间隔5米,并将热源管道伸到常年保持18℃左右的地下100米深处,地源热泵使水流在管道内循环,通过‘冬暖夏凉’效应,减少建筑空调的使用。”泉峰科技常务副总经理刘义告诉记者。

  通过测算,这382口深井下的地源热泵能够提供2292kW的冷量,占整个厂区空调使用电量的约5%,起到了温度平衡器的作用。

  下能吸收利用地热,上能收集日光照明。泉峰科技还在厂区打造了一个特殊的圆形罩,能够利用光学原理180度收集阳光,并通过管道传输到室内,以此打造了66套日光照明系统。

  “你看这个房间里的发光源,看起来像一盏吸顶灯,用的却是日光照明。”刘义介绍,阳光通过去紫外线、光线打散等处理后,更加安全、柔和。

  据了解,这座厂区按照LEED绿色建筑思想来规划建设,2015年投入使用,除了地源热泵空调、日光照明,还有屋顶绿化、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系统等,无不渗透着绿色理念。

  由于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上成绩亮眼,泉峰科技2018年2月被工信部认定为2017年度绿色工厂,是我市首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也是首个绿色制造体系的“国字号”。

  泉峰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电动工具、户外园林设备及相关行业产品研发、生产、测试、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球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早在2005年建设研发中心时,公司就对工业生产“赋绿”有了宏观考量,建成的研发绿色屋顶节能建筑,荣获美国建筑师协会颁发的“年度杰出建筑”大奖。

  “投资绿色制造,值得吗?”“扔进去这么多钱,能取得有效投资回报吗?”“公司投资都想在三五年内回本,投资环境的回报周期是多长?”……在商言商,把绿色制造作为企业的一项投资,不仅需要有经济效益的考量,也要有效果的考量。在推进绿色制造上,公司内部曾存在不同声音,思想统一需要一个过程。

  “不仅要有速度,还要有质量。”泉峰科技的创始人、原始股东们在与欧美企业的贸易合作中,敏锐地认准了企业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

  实践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公司基建与能源管理部能源体系工程师朱现玮告诉记者,经测算,通过打造绿色工厂,整个厂区能源节约率超过16%,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近400万元。目前,除地源热泵空调外,其他绿色基建投资均已回本。

  绿色制造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外塑造了企业形象,提升了核心竞争力。自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以来,泉峰科技的业绩始终保持年均约35%的增长率,远超之前15%左右的数字。

  “今年,公司将继续加大太阳光伏电站的建设,分期建设投用,‘十四五’期间可完成,年可减少约50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刘义透露,同时建立健全二期项目能源在线监测管理平台,用能节能信息可视化、系统化、规范化,并在“泉峰智能制造项目”的前期统筹规划中积极考虑节能技术的使用与绿色落地实施。

  绿色制造+智能制造

  “绿色”可以更“聪明”

  南京利德东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在建新厂区时,设立了绿色工厂中长期规划,建设光伏发电、能源管理系统、余热利用系统、烟气处理系统、水处理系统等子系统,被认定为2019年度国家级绿色工厂。

  “利用厂区建筑物屋顶闲置空间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年均发电303万kWh,满足厂区用电31.4%,替代和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同时降低公司用电成本。”公司总经理王春明介绍,工业废水经过厂内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进行回用,回用率100%,全年节水30000吨,实现厂内余热回收利用,使得废物资源化。

  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在设计方面开展汽车“绿色工艺”,实现汽车工艺和制造的绿色、高效,成为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以无人驾驶观光车“蓝鲸号”为例,通过提升高强钢、超高强钢等新材料的应用比例,“蓝鲸号”实现车身轻量化,能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明显的节能与环保效益。

  在政府加强引导和优化政策环境下,我市绿色制造体系逐步成形。截至目前,除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外,还有1家供应链企业、11家企业共计15个绿色设计产品、3个绿色园区,以及2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等“国字号”。省工信厅认定的省级绿色工厂达14家。

  记者梳理发现,我市多家绿色制造体系“国字号”企业用智能化技术来推动制造生产的绿色发展,智能与绿色的协同带来了诸多令人惊喜的成果。

  成立于1995年的南京华信藤仓光通信有限公司,是国内前十的光纤光缆及光通信设备研发制造企业,其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工厂技术成功入选2021年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并被认定为2021年度国家级绿色工厂。

  据了解,华信藤仓公司近年来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制造技术作用,仅在2020年7条产线的LED改装中就实现了年节约用电458.64万kWh的良好效果,结合光伏利用、变频化技术普及实现了能源强度的大幅降低。

  “这只是硬件上的绿色升级。”公司科技管理部经理赵国介绍,随着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而智能制造最关键的指标之一就是以节能减排为目标、以能源监管为抓手的产业低成本、绿色化发展。

  赵国说,华信藤仓早在2016年建设智能工厂时,就从规划上明确了绿色制造的目标,结合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采集、分析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优化整个生产流程,降低产品单耗和提高产品品质。

  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结合,共同推动制造业整体转型,使得“双碳”路径越走越宽。

  作为南京市传统行业的代表,南钢持续推进生产工艺绿色化、节能降耗低碳化、环保排放超低化、固体废物资源化,成功开发出全系列、高强度、长寿命、减量化绿色产品,实现世界范围内各管线钢级产品的全覆盖。继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后,南钢的管线钢产品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

  还需更多主体参与

  提升产业链“含绿量”应对国际竞争

  作为南京市国家级绿色工厂的“领跑者”,目前,泉峰科技在推动智能与绿色协同发展时,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也嗅到了一丝变化。

  “以前谈合作,客户只会审核到企业自身这一层的绿色环保情况,如今有不断深入的趋势,目前已延伸到一些关键零件供应商的生产工艺是否绿色环保,将来有可能囊括上下游全产业链。”刘义说。

  A.O.史密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公司总裁邱步也持类似观点。“家居领域很多企业都在进行适应节能减排趋势的技术探索,家电制造的整个产业链,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都将迎来绿色化、低碳运行的要求与变革。”邱步说。

  研究显示,家用电器是居民能源消耗的第二大能源,居民碳排放中有高达30%来自家用电器。A.O.史密斯(中国)公司研发生产的橱下冷热即饮反渗透净水机和商用云金刚反渗透净水机双双入选2021年度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其中,橱下冷热即饮反渗透净水机能同时满足冷、热净水需求,并能有效滤除水中的重金属及抗生素等有害物质。

  邱步说,“双碳”目标提出后,一方面家用电器自身消耗能源产生的排放将会受到控制,另一方面,家用电器生产、回收过程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也将受到限制。

  作为家电行业绿色转型的佼佼者,A.O.史密斯认为,企业积极布局“绿色产业链”,不应只是局限于某个产品、某项指标的突破,而在于提出更加高效的定制化系统解决方案,打造全产业链的绿色制造体系。

  南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一新表示,在“双碳”目标面前,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未来降碳的主力军,企业应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大方向,加快向低碳、近零碳、零碳深度转型,重点关注产品低碳化、使用低碳化、制造低碳化,及上下游能源低碳化等多个维度持续地节能减排、协同减碳。

  然而,打造绿色全产业链并非易事。

  据了解,泉峰科技的上下游产业链有着上千家供应商,一些企业认为利润率低,不愿意把钱投资到绿色制造上,打造绿色制造供应链的难度大。

  “打造全产业链的绿色制造体系,需要走上下游多方协同的产业合作之路,共同推进‘绿’的认证。”刘义表示。这不仅需要制造企业的参与,更需要政府能提供新政策,数字服务商能提供新技术,第三方服务企业(如保险企业、金融机构等)能提供新服务等。更多主体的参与、碰撞或许更能全面而有效地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共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记者从南京市相关部门获悉,我市不断加大激励措施,在进一步鼓励企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的同时,将进一步推动能效相对较低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并积极布局绿色全产业链,开展能效提升行动,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目前,泉峰科技已经行动起来,选择部分大的供应商灌输绿色制造理念,宣传引导其采用日光照明、太阳能路灯等绿色设备的同时,也在供应商的评价体系中加入了绿色这一项的考量。

  南钢表示,将进一步主动求变、创新突变,在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新材料、能源环保、产业链延伸等赛道跑出加速度,推动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推进制造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发展。(徐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19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