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更新。今天是第45个植树节,植树造林、绿化全城的繁忙景象,在南京处处可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南京一直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深入实施“绿色南京”战略。截至目前,南京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96%,建成区绿地率达40.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18平方米,三项指标均位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森林资源总量实现19年连续净增长,南京市森林覆盖面积297万亩,林木覆盖率31.95%,自然湿地保护率70.7%,其中林木覆盖率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这些头衔充分印证着南京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者、推动者的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南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百姓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爱绿植绿护绿,成为社会文明风尚,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的热情和积极性持续高涨。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的绿色图景正在这里努力绘就。
推窗见绿、移步进园,乐享宜居生活
眼前的生活越来越舒适,绿道、公园遍布城市街角,“推窗见绿、移步进园”为人们增添了无限的闲适和幸福。环境越来越美、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是南京市民的普遍感受。
“看,这是我家门口的公园,每天晚饭后,我都会陪家人一起来这里散步,享受一下绿荫下的畅快呼吸,相比闷在家里爽朗又舒适。”住在火瓦巷的居民龚丽珍一脸满足。
龚女士所说的家门口的公园便是位于火瓦巷和马府西街交界路口的火瓦巷红色街区。原本这里只是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普通绿地,去年,经园林部门精心设计施工,在绿色空间融入红色文化元素,成为美观又实用的口袋公园,面貌焕然一新。这里也成为南京“梧桐语”城市文化客厅首批授牌示范点之一,获评江苏省公众喜爱的高品质绿色空间。
火瓦巷口袋公园只是近年来南京市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为推进构建完善的城市公园体系,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去年印发《南京市公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结合老城更新、环境综合整治,建设老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让居民出门5—10分钟即可到达一处可休憩、可交往、可健身的绿色共享空间。据了解,仅去年南京就建设完成10处“乐享园林”活力空间,新改建完成8处综合公园、5处社区公园、30处口袋公园。截至目前,南京市已有500平方米以上各类公园约1100个。
在南京,近可“移步进园”,环山、顺水、沿城、连景的绿道每到周末热闹非凡。“以前周末都不知道去哪儿锻炼,现在沿着山边水边城墙边,一路走或跑,还能欣赏古都美景,增添了无限乐趣。”酷爱健跑运动的小伙张志强将遍布江南江北、闹市乡野的各类绿道跑了个遍,幸福感满满。
绿道建设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南京市自2013年起全面启动绿道建设,截至2021年底,先后建成以滨江风光带绿道、环紫金山绿道、明城墙沿线绿道等为代表的1582公里绿道,初步构建起融合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的绿色网络。去年,南京市绿化园林局进一步编制完成《南京市绿道详细规划(2020—2035)》,锚固“一带、两片、两环、六楔”的绿地系统结构。当年,绿道里程再次延伸,增建192公里。在备受关注的“最美绿道”评选活动中,环紫金山绿道等10条绿道获得“最美绿道”称号。
极美南京,美在日间的山水城林,也美在绿化美化的道路街巷。南京市绿化园林部门以“绣花”精神,巧做“花”样文章,在精细化养护管理的同时,不断提升城市绿化品质。转角遇到美,让南京成为美丽可品味、空间可融入、历史可阅读、温度可感知的幸福之城。
候鸟翔集、江豚嬉浪,折射生态之美
去年冬天,南京的新济洲、龙袍、绿水湾、池杉湖等湿地公园内迎来成千上万只候鸟,其中不乏全球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白头鹤等,它们已经是这里的常客。龙袍湿地公园内除了有“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坐镇”以外,还首次迎来被列为濒危等级“极危”,且全球数量不足1000只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青头潜鸭。
在候鸟不断飞抵南京之时,长江南京段不断增多的江豚,也成为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近年来,南京不断加强长江江豚保护,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根据最新科考调查和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江豚种群稳定,聚集分布在潜洲、大胜关长江大桥和子汇洲附近水域,数量约62头,呈持续增长趋势。
为更好地保护长江江豚,南京市应用国内首创的长江江豚“水上-水下-岸线”综合监测技术,建立首个长江干流江豚原地应急救护体系,深入开展江豚活动习性和栖息地环境研究,目标将保护区建成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的先行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样板、水生动物保护区智慧管理的技术标杆。
湿地上种类繁多的候鸟和长江不断增多的江豚,所构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正是南京深入践行“长江大保护”带来的生态之变,也是南京系统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据介绍,去年,南京修复各类湿地1700多亩,新增长江湿地保护面积280多公顷,新设立3个湿地保护小区。截至目前,南京市共建立省级以上湿地公园9个,自然湿地保护面积达3.25万公顷,生态价值较高的自然湿地已基本纳入保护范围,累计修复各类湿地2万多亩,其中修复沿江湿地1万多亩。
无论是湿地、江豚,还是野生动物保护,现在都有了“法治护甲”。去年6月1日,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实施,为全社会开展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依据;10月24日,由南京都市圈南京、镇江和马鞍山三市首次跨省协同制定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业内人士表示,这一跨城保护江豚的举动有力彰显了南京对生态保护的用心和恒心。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也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这些都为南京市进一步有效开展湿地、江豚及野生动物保护指明了方向。
万众共植、绿意满怀,共建美丽家园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民义务植树,已成为推进国土绿化的有效途径、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这一“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在南京的大地上蓬勃开展。
过去十年,南京市累计完成绿化造林32.7万余亩。在造林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的大背景下,去年以来,南京市继续挖掘造林潜力,全面深入推行林长制,落实科学绿化。全年共完成各类造林1.65万亩,建成省级绿美村庄43个。同时印发《南京市林业碳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充分发挥城市树木、森林固碳作用,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每年3·12植树节,携着泥土的芬芳,省市领导扛起铁锹带头义务植树,广大群众踊跃参与,热情高涨。近年来,南京市绿化园林局通过线上“云直播”和线下活动方式,开展园艺进家庭、进企业、进学校等系列宣传活动。完成栖霞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省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今年植树节以“助力双碳行动 赋能极美南京”为主题,提供4个植树基地,满足市民履行植树义务的迫切需求。丰富多彩的活动一经推出便吸引市民广泛关注。据统计,近十年间,南京市共组织各类义务植树活动约1500场次、30余万人参加,线下植树90余万株。
一系列宣传活动,凝聚起全社会爱绿植绿护绿共识,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逐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为激发全社会参与绿化美化家园的热情和积极性,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在全南京范围开展园林式单位和居住区示范推广。去年,中建浦熙雅园等34个小区获评“园林式居住区”,点将台社会福利院等14家单位获评“园林式单位”。通过评比活动,对城市宜居宜业的品质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全社会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古树名木是一个城市的活化石,承载着城市记忆和百姓情感。据了解,南京市现有古树名木2093株。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对全南京古树名木开展常态化巡查和保护复壮,一树一档,精心养护。南京的万米花墙深受市民喜爱,成为网红打卡点,收获无数粉丝。去年,南京市对龙蟠路隧道(东)等20余处隧道出入口立体绿化景观进行提升改造,再建600米花墙,进一步扮靓了南京城。
击鼓催征再出发,乘风破浪启新程。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南京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全面深入推行林长制,有序实施科学绿化,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寓意深远的树,绿意盎然的树,正融会于南京徐徐铺展的绿色画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