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南京市江宁区出台与驻区高校“人才共建合作意见12条”,通过搭建平台,实施校、地、企协同联动,推动地方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实施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
支持驻区高校引进的顶尖专家创新创业,入选“精英工程”的给予 650 万元资助。支持驻区高校人才带成果、带项目落地并产业化,建立人才梯次培育机制,入选“领英工程”给予最高 300 万元资助。
构建合作共赢的引才模式——
建立校地引才同盟,共同搭建全球引才网络,合作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赛事活动,提升引才影响力。
建立协同开发的育才体系——
采用“校企联合、工学交替”形式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体系。开展“校企结对”行动,实行导师“双聘制”,打造人才培养便捷通道。
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在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周边,建设载体资源丰富、创业氛围浓厚的人才街区,形成产业、人才集聚效应。
释放人才创新动能——
鼓励园区围绕一个产业细分领域、合作一所驻区高校、集聚一批企业、吸引一群人才,加速建立产业集聚优势。
优化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鼓励驻区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对输出方、技术转移机构等给予奖励。借鉴紫金山实验室成果转化先进经验,鼓励园区与驻区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改革方面进行探索。
推动校地人才常态化交流——
围绕企业关键技术突破需求,引进驻区高校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推荐高层次人才到驻区高校兼任“产业教授”,推动双方开展协同攻关。
构建多领域合作共同体——
支持驻区高校、企业、重大创新平台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设施、“问天”类脑超算平台等重大科技设施与前沿平台建设,提高人才吸引力。
共建一批人才创新载体——
鼓励企业与驻区高校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营造国际化创新生态——
试点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集成布局一批国际学校、医院、创新载体,打造“15 分钟生活事业圈”,满足驻区高校人才生活服务、事业发展全周期需求。
完善人才服务矩阵——
分片区布局“人才之家”,就近就便接洽服务高校人才。分批打造“院士小院”,集创新、研修等于一体。挂牌成立院士专家服务站,一站式解决院士安居保障、医疗卫生、金融贷款、创新创业等需求。
提升人才服务质效——
面向驻区高校重点人才开通就诊绿色通道、实施定向购买人才房服务等。
此外,江宁区还将尝试打破城市与高校之间的界限,将校园的封闭空间变身为城市开放空间,实现校园与城市景观道路和公共绿地相互渗透,形成开放绿地、共享空间;并推动高校教学科研设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面向公众开放图书馆、体育场、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校地科技与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