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没有空调外机嗡嗡作响,屋顶常规的冷却塔也不见踪影,屋内却能够实现26℃的凉爽……这个夏天,“江水空调”成了“网红”。
源源不断的长江水,通过热量转换,化身“江水空调”,为市民送去清凉和温暖。在南京运行近两年的“江水空调”效果如何?是否具有推广价值?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江水空调”系统。
“靠水吃水”的江水空调
金秋九月,曾有着“四大火炉”之称的南京日间最高气温仍能达到30℃以上。在南京江北新区占地约2.0578公顷的市民中心大楼内,各处出风口持续向外输送冷气,前来办事的市民感到阵阵凉风拂面。与普通楼栋不同的是,市民中心内运转的“江水空调”,在保证凉爽的同时更加节能环保。
所谓“江水空调”,即江水源热泵中央空调区域供能系统,这套系统范围覆盖江北新区核心区8.75平方公里,可服务约1200万平米建筑群,项目全部投运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4万吨、节省1.4亿千瓦时电量,是南京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典型代表,项目已入选江苏省绿色建筑专项资金项目。
记者了解到,在夏季用电高峰期,江北新区市民中心用电负荷仅为同类别服务大厅的一半不到。投用以来“江水空调”已为江北新区市民中心、服贸大厦等建筑节约用电146万度,减少碳排放4212吨。
常规空调利用空气作为空调冷热源,“江水空调”则用江水,这便是节能的关键。“江水空调”的热泵主机实现江水与空调水的热量交换。夏季供应约5度的空调水能够把建筑室内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制冷的目的。冬天系统生产48℃的空调热水为建筑供热。”据南京江北公用新能源公司总经理马林介绍,该套系统没有传统空调室外机、冷却塔产生的噪声、飘水,也没有热排放问题,能够有效缓解区域城市“热岛效应”。
“与传统空调相比,‘江水空调’夏季体感差异并不明显,优势更在冬季,不仅制热效果更好,屋内也不像使用传统空调时那般干燥。”在江北新区市民中心服务窗口担任客服的汤女士道出了普通市民对于“江水空调”最直观的感受。
记者在探查中了解到,“江水空调”的这套系统其实有“水”就行。江北新区市民中心与长江仅隔着一个扬子江公园,取用长江水有着天然优势。而江水跟空气天然有着近10℃的温差,利用这个特性,能够进一步节约能源成本。
事实上,在有污水处理厂的区域,还可以建设“中水空调”。“其工作原理是相似的。”马林告诉记者,还在建设中的江北新区研创园江新综合能源复合开发项目,建成后将采用中水源热泵、水蓄能等复合能源供应方式,可以为133万平方米科研载体集中供冷供热。
“集中供冷”的南京探索
不需要预留面积安装大型空调机组及锅炉设备,前期投入至少低20%;载体运营方只需接入管道,降低了相关运维成本;使用起来体感更舒适……“江水空调”项目看似全是优势,实则大规模普及仍有一定难度。
以江北新区为例,“江水空调”一个能源站的供能半径为1-1.5公里,需要按照片区规划建设区域能源站及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适用于新城开发区域。老建筑如果要接入使用“江水空调”,其改造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推行难度较新建筑要大很多。
记者注意到,从深圳、三亚到广州,在国内,“集中供冷”已不是新鲜词,但各地在探索中发现,相关项目的实际推广和应用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能源集中供应,受众面积是关键。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好比北方的集中供暖,受众面积越大,成本分摊越低,类似系统想要推广使用,需要有一定的使用规模。如果用户对“集中供冷”接受度低或使用不充分,运营商就难以维持运营,更谈不上大规模推广。
在江北新区已经运行近两年的“江水空调”项目,除了政务部门,目前包括金茂天际商业中心、中铁建花语天境府等商业、住宅等场景也已确定引入。据马林介绍,按照目前签约情况,该项目完全投运后,将成为全国规划体量最大的江水源热泵供能系统,这对项目运营管理也带来挑战。
集中供冷的“南京经验”在于数字化管理。南京江北公用新能源公司正在研发的江北公用综合能源数字孪生智慧运维平台,未来可实现各类“江水空调”设备的全流程监管。“平台构建了虚拟的能源站,工作人员可以在运维平台中实时查看设备生产运行信息,进行远程调度控制。”马林说。
“能源站还配备有蓄能设备,协同电网迎峰度夏。以冰蓄冷为例,未来可以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进行制冰,白天再融冰供冷,给人们带来清凉。”运维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数字化平台对站内设备运行数据、供回水温差以及用能特性等进行分析,为能源站制定优化供能策略,实现智能化自动化能源调度、能效优化、管网运营、预警报警等功能。
江水源热泵供能系统是江苏省绿色建筑区域能源站示范,共规划建设6座区域能源站,全部建成后服务范围覆盖8.75平方公里。项目全部投运并完全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4万吨、节省1.4亿千瓦时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