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乐迷孙浩这段时间忙着赶场,“我加了N个展演群组,跑了多场音乐节,也认识了不少圈内人”。连日来,老山、江心洲、五马渡、天生桥、桦墅村……南京的音乐节可谓遍地开花。热闹人气背后的消费拉动,抑或节会IP背后的城市运营,貌似“卷起来”的音乐节到底图什么?
乐迷、商家闻风而至
孙浩说,音乐节是年轻人普遍欢迎的文娱活动,这些展演群组建不久就成长为500人的大群。至于自己去看哪一场,咖位级别、演出价格以及群内活跃度都是选择的X因素。
10月28日,南京江豚音乐节举办的第一天,安徽宣城来的苏家福在舞台近处嗨了整场,他高举双手跟着节奏摆动,在歌唱呼喊中释放心情。孙浩和朋友们坐在位置稍远的“充气沙发区”,尽情享受周末的休闲时光。
连着两天,江豚音乐节共计接待近4万名观众,其中外地游客占到了七成,不少人以“音乐+短途游”为此行安排。“白天享受视听盛宴,晚上散场还可以和朋友逛巷弄、品美食。”在苏家福看来,音乐和旅行是年轻人的“解压阀”,音乐节很好地将二者合而为一。孙浩说,相较于演唱会,音乐节更实惠也更自由,只要音乐节的阵容足够吸引人,在不影响上课和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他大都乐于参加。
赶场而来的还有各路商家。除了咖啡、金桔柠檬、羊汤面、地垫等摊贩,火爆的音乐节还带动了周边的住宿。建邺区卓美亚酒店市场营销总监邱蕊介绍,他们酒店的261间客房在10月27日、28日两天一房难求,与寻常周末相比入住率提高了20%。
在江豚音乐节现场,爱玛电动车外摆摊位尤为显眼。企业相关负责人王馨悦说,这已经是爱玛今年参与的第8场音乐节,活动对品牌营销的助力不容小觑。截至目前,爱玛通过举办追星音乐节,线下推广活动让其小红书账号涨了4万粉丝。
文旅潜力厚望所寄
观众追星为热闹,商家捧场为人气,南京多区纷纷办起音乐节,无疑是看中了其强大的文旅潜力。其中,地处南京南部的溧水区最具话语权。近年来,当地在天生桥景区开辟出占地约7万平米的天生音乐谷,以咪豆音乐节为王牌意欲打造一个“音乐节矩阵”。
10月最后一个周末,天生川流音乐节在溧水天生音乐谷举办,这是该区打造的第四个音乐节品牌。“‘天生川流’这次为全区带来日均万余名的游客量,品牌成长还有很大潜力;我们培育了10年的咪豆音乐节已经实现长期盈利。”溧水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韦仁健认为,音乐节能够提升城市知名度,拉动吃住行等多方面消费。
如今,咪豆音乐节的客流已从最初以南京主城区市民为主发展为外地游客为主,且90%是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在2021年还曾创下5天接待94.5万客流的纪录。“天生音乐谷已成为溧水音乐节的永久举办地,为此,天生桥景区还顺势打造了玫瑰花海、彩虹滑道、无动力游乐船等项目,‘音乐+’形成良性发展。”韦仁健说。
咪豆音乐节的档期是“五一”,天生桥景区周边的酒店、民宿产品早在3月底就已提前售空。溧水文旅为此整合资源、引入露营,串联“音乐节+民宿”“音乐节+露营+交通”旅游产品,备受年轻消费者青睐。比如,山凹村组合套餐在推出6小时内所有房源全部售罄;骆山花火露营公园特色咪豆露营套餐售价接近2000元,推出后同样供不应求。
近日,南京主城老下关的滨江欢乐舞台同样迎来了音乐节,江边爵士音乐秀场地规模有限,主打公益性,也融入更多市集元素。鼓楼区商务局副局长陈贯源介绍,2023年以来,该区启动了下关滨江岸线“复兴计划”,从中山码头到南京长江大桥南堡公园的近代工业遗存和民国建筑,因地制宜注入新的文化和商业内容,本次音乐节的举办意在增添老下关的商业氛围,为期三天的活动场场爆满。
市场难免“大浪淘沙”
业内观点认为,盈利的音乐节会占比只有10%左右。而扎堆举办的音乐节,也会带来审美疲劳的风险。
“大型音乐节往往意味着高昂的成本。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场豪赌。”江豚音乐节运营方南京汇特影视创意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梁透露,为了筹办江豚音乐节,他们前期投入在千万元以上,仅靠门票收入很难回本,冠名、周边、外摆等收入就由音乐节的规模、人气决定。在他看来,缺乏持久运营思维的音乐节品牌,注定将经历市场的大浪淘沙。
建邺区文旅局副局长陆萍认为,培育音乐节品牌不能做“一锤子买卖”。从首届江豚音乐节来看,活动的反响不错,原因之一便在于不做大杂烩式的“拼盘音乐节”,两天的活动主题鲜明,更加注重垂直用户。此外,南京是全国唯一在市中心江段有野生江豚稳定栖居的城市,音乐节主办方活用江豚IP,并与云锦博物馆及江豚科教中心联名推出了周边产品,未来还将为音乐节赋予更多南京印记。
在韦仁健看来,看似是短期、孤立的音乐节活动在某个城市的落地,实际上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经济水平、消费能力等城市基础,开放度、包容度、友好度等城市气质,运营力、组织力、吸引力等综合要素孕育的结果。除了保障有序的节会秩序,咪豆音乐节还经历了多次自我升级,如第九届咪豆音乐节新增电音舞台,双舞台同台亮相获得不少好评。
“只有打造城市文旅与音乐节相互承接、相互孵化、相互共生的环境、机制、氛围和市场,大中小演出常态化、持续化,管理者、艺术家、消费者形成一个牢固的文化产业共同体,产生具有黏性的城市文化认同感,城市才能依托音乐节、演唱会等文化演艺,打造出自身独异性的演出品牌。”韦仁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