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企业转型发展,创新服务模式。在引入国内优质智能制造服务商资源的同时,常州市积极培育本地服务商,为重点企业提供“智改数转”免费诊断服务,提出“一企一策”个性化系统解决方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诊断全覆盖。对服务成效显著且符合条件的服务商给予最高200万元的支持,并开展“百场千企”产业链对接活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
聚焦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应用,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常州市对超亿元高端化技术改造项目、超5000万元“五基”领域产业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超500万元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项目和循环经济项目、超百万元节能技改项目等,最高支持1000万元;引导金融机构提供设备更新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通过公共算力调度与创新服务平台、租用非关联方智能算力资源的中小企业和数据要素型企业,给予年度最高100万元算力费用补贴。同时,强化标杆引领,对新晋“可持续灯塔工厂”“灯塔工厂”、省级以上智能工厂(车间)、绿色工厂(园区)、零碳(近零碳)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等分类给予最高400万元奖励。
聚焦创新链全生命周期,强化政策协同。在基础研究阶段,常州市就设立应用基础研究专项和省市联合基金专项,支持校企院所攻关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技术攻关阶段,对研发费用年度增长100万元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档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对企业承担的国家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市级“揭榜挂帅”重点攻关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在成果转化阶段,对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转化培育计划项目给予资助;对新认定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对符合条件的创新产品,给予最高50万元的保险保费补贴和最高200万元的应用场景政策支持。此外,常州市还加快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对企业主导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等,分档择优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为满足制造业绿色转型融资需求,常州市以政府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股设立了瑞良基金、IDG基金、国电投基金等12支绿色低碳领域子基金,总规模达112.4亿元,重点投向节能降碳、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截至2024年,已累计投资本地项目36个,投资总额达24.7亿元。同时,持续发挥“创新贷”“苏科贷”等信保产品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投放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