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工作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2023年,我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用好市场监管“工具箱”,持续优化市监护航101%服务品牌,减负、赋能、筑基、提升“四轮”驱动,助力县域经济突破成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减负增效,服务市场主体更优。做好“加、减、乘、除”运算法则,是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做优营商环境的“四字宝典”。在服务效率上做“加法”,在全省率先推行“个转企+证照联办”改革,实现营业执照与相关许可证联办、联变、联销,发出全省首张直接变更“个转企”营业执照,首推“个转企”营业执照与相关许可证联办;在服务距离上做“减法”,市场主体除名改革被列为全省试点,全市外资企业登记实现“不出县区、全域办理”;在服务质量上做“乘法”,在全省率先出台市场监管领域惠企纾困12条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发展壮大市场主体16条措施和深化“六减”优化营商环境28条举措,推动2000万元专项资金第一时间直达企业;在服务成本上做“除法”,制定落实市场监管领域包容审慎监管措施,2022年以来办理免罚从轻减轻行政处罚案件2512件、减免罚金7560万元,减免检验检测费用300余万元。
创新赋能,激发企业发展活力。自2023年5月30日淮安成功申领首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以来,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淮安银保监分局、南京银行淮安分行及相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从企业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围绕数据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融资额度、程序手续等,创新评估方式、打通融资流程,以数据知识产权作为融资增信的主要手段,为企业提供专业、便捷、高效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2023年以来,我市聚焦“7+3”先进制造业集群,以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为抓手,大力培育高价值专利,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增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不断刷新纪录、取得成绩。我市市场监管部门积极探索数据知识产权金融创新路径,推出“资产+”“信用+”“数据知识产权+”等新产品,帮助企业将有价值的“知产”变成可流通的“资产”,目前全市已经有2家企业获得12张“数据知识产权证书”。同时,持续丰富“淮知贷”内涵,2022年以来帮助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379件、金额达34.55亿元。
强本筑基,加强监管能力建设。食品、药品、重点工业产品、特种设备(统称“三品一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备受关注。2023年以来,我市市场监管部门重点围绕加强县域“三品一特”监管能力建设,强化责任落实机制,加大行政执法、行刑衔接、信用惩戒力度,探索建立末端发力、终端见效的工作机制,保安全、促发展,着力防范化解“三品一特”重大风险隐患。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持续压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全市5000余名干部包保获证食品主体4万余家,食品小作坊整治提优连续3年获评全省“优秀”等次,淮安食品安全“三分监管”“六个一”管理获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肯定推介、获评全国“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突出案例。做细药品安全监管,开办药店“一件事”改革得到省药监局认可,并在淮召开全省现场推进会,建立药械“四早”风险防范化解机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业务测评成绩位居全省第一。做实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发布全省首部安全防范类地方标准《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告知规范》,创新引入中国特检“国家队”,“阳光充装”、“智慧叉车”、电梯“无纸化”维保等方式全面提升监管水平。做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燃气具及消防产品整治,建立产品质量“巡回问诊”机制,完善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六个一”措施,推进分类分级抽查监管,加大涉及安全类消费产品抽查力度,抽检类别同比增加15.5%。
多点发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市场监管部门面对的是全程全域、全生命周期的“大市场”,需要监管领域的全面拓展,除了提升干部业务能力、加强基层治理,还要在智慧监管、信用监管和市场综合监管领域不断探索。目前,我市稳步推进市场监管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市场监管局自建信息化系统,推动业务系统互联、数据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AI、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作用,推进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远程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减轻基层监管人员工作负担。加快推进平台数据中心建设。纵向,对接省市场监管数智化平台,实时更新监管数据;横向,对接市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归集工信、发改、人社等部门数据77项。截至目前,数据中心已汇聚各类数据5.2亿条,编制数据资源目录624条,发布可共享交换资源目录400条,数据集中汇聚、统一标准治理、大数据共享应用的数据管理新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