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人才创新案例(2024)评选活动颁奖仪式在杭州市举行,20项优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案例自全省11个地市、60个县区中脱颖而出,获评最佳案例奖。其中,云和县“打造乡村振兴头雁人才 推动‘云和师傅’技能促富”案例位居榜单首位,格外引人注目。
“云和师傅”,既是农村技术人才队伍中的佼佼者,也是云和20年来探索劳务输出、技能创富、人才品牌、产业赋能等共富发展路径的领航员。2003年,云和县在全国率先提出“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压茬推进“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大搬快治解危清零”“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带动4万多名农民易地搬迁、60%的山区人口下山转移。“云和师傅”队伍的成员,就来自这些下山农民。20年间,他们所打造的,就是帮助同样“下山”的农民谋出路的“民生工程”。
“2004年,我们通过走访、考察、培训,从全县农村技术人才中筛选出了首批34名‘云和师傅’,为他们发展生产、推进异地开发提供各项技术、服务支持。”“云和师傅”协会党委专职副书记毛荣理介绍,身为“云和师傅”,不但要“靠技术吃饭”,更要“靠技术成才”,要做乡村发展、农民增收事业的带头人。
目前,云和县累计培育20批共计814名“云和师傅”、1000多名“后备师傅”,他们的足迹遍布31个省区、355个市县、3786个乡镇,带动全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100多万名农民脱贫致富,年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130亿元,为所帮扶的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技能共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示范。
不拘一格育人才。2024年,《“云和师傅”培育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顺利出台,建立起“问技术水平、问生产效益、问社会贡献”三维评估认定机制,打破了传统“唯学历论”的聘用标准,将“云和师傅”的培育范围从先前单一的食用菌产业向种植养殖、非遗传承、乡村运营、文旅融合、电子商务、木制玩具等九大领域延伸,并配套建立异地认证机制,让在外创业的百余名云和籍师傅也能第一时间享受“人才新政”。
以此为基础,与职业技能等级能力相匹配的“云和师傅”技能人才等级认定标准和评选机制同步“出炉”。云和借此一举打通“云和师傅”与省、市人才培育体系间的壁垒,将“云和师傅”创新人才、精英人才和领军人才分别纳入云和县F类、E类、D类人才管理,推动县域人才体系与师傅队伍全面接轨融合。
“新管理办法出台后,我们这些种地、养鳖的农民也能靠技能评上高层次人才,享受到县里给予技能人才的优惠政策,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高了!”“云和师傅”卜伟绍从事生态鳖养殖行业27年,是云和县山区水产养殖的带头人,自从成为县级E类人才,他也能像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博士研究生一样,享受到相应层级的子女就学、落户安居、医疗救护、金融贷款等人才优惠政策及服务保障。
“云和师傅”队伍正不断回应时代发展需求、释放本土高技术人才活力,先后培育本土“云和师傅小微产业园”20余个、“共富工坊”70余家,推动600余名师傅受邀参与技术入股或成为“政府雇员”,为山区小县“人从哪来”“才怎么育”“产业如何兴”等一系列问题书写了精准有力的实践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