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21日凌晨1点,《自然》杂志发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 这篇新闻特写文章。南大校友王贻芳等十人当选中国科学之星。
王贻芳,于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王贻芳做客央视《开讲啦》的个人VCR
师承丁肇中,主导大亚湾中微子实验
大学毕业时,王贻芳的老师推荐他报考丁肇中面向全国招收的高能物理研究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高能物理在中国属于“冷门中的冷门”,即使有机会出国深造,愿意在这个领域深入的学者也属凤毛麟角,王贻芳就是其中之一。从1985年到1996年,从意大利佛罗伦萨到瑞士日内瓦,王贻芳在丁肇中的指导下度过了从研究生到博士后的11年。
在丁肇中的L3实验组,王贻芳创造了多项保持至今的纪录:一年时间内发表了3篇论文;1990年出任“新粒子寻找组”组长,在所有L3实验物理分析小组组长中,唯有他是一名学生;1991年,在被L3实验组内部认为是不可能的情况下,精确测量出了陶轻子的极化。
2001年,38岁的王贻芳放弃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工作回国。多年来,他见证了中国粒子物理的成长与发展。2002年,王贻芳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6年,在王贻芳等人多方奔走下,由中国主导、中美两国合作、100多位科学家参与的大亚湾中微子国际项目正式启动。2012年3月8日,大亚湾国际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实验曾入选2012年年末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
2013年,王贻芳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4年4月,荣获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首揽“豪版诺奖”,有望冲击诺奖
2015年11月9日,在2016年“科学突破奖”颁奖仪式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再次获得举世瞩目:南大校友、中国科学家王贻芳领军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小组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科学突破奖”单项奖金高达300万美元,远超诺贝尔奖,堪称科学界“第一巨奖”。“科学突破奖”因其奖金丰厚被很多人戏称为科学界“豪华版诺贝尔奖”。
业界对王贻芳斩获“诺贝尔奖”的呼声很高。
王贻芳领军的团队发现的是在中微子研究中被视为“最后的未知数”的物理现象。作为基本粒子,中微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之一。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这是全世界研究人员都在竞相获取成果的最尖端研究主题。在日本,东京大学特别荣誉教授小柴昌俊以此荣获诺贝尔奖;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分授日本科学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他们在中微子振荡方面作出的贡献。
有业内人士认为,“科学突破奖”较“诺贝尔奖”关注领域和前瞻性更为前卫,本次“科学突破奖”可谓领先一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祁鸣同样参与了大亚湾项目和江门项目,他称,目前科学家只知道中微子有质量,但质量究竟是多少还不知道。“如果我们能突破,知道质量是多少,那可能未来就有希望拿诺贝尔奖。”
2015年12月,王贻芳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