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梅花山的孙权墓。
梅花山孙权陵为啥这么“低调”? 南朝何逊诗中记叙了一次失落的探访
每年旅游旺季,南京的梅花山总是游人如织,但大家并非都知道梅花山下的“秘密”。赫赫有名的孙权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死后就安葬在梅花山下。帝陵本应规模宏大,属于地标建筑,可今天只能说出个大致位置。这个“烦恼”,南朝时的人就有了。
【名篇佳句】
昔在零陵厌,神器若无依。
逐兔争先捷,掎鹿竞因机。
呼吸开伯道,叱咤掩江畿。
豹变分奇略,虎视肃戎威。
长蛇衄巴汉,骥马绝淮淝。
交战无内御,重门岂外扉。
成功举已弃,凶德愎而违。
水龙忽东骛,青盖乃西归。
?来已永久,年代嗳微微。
苔石疑文字,荆坟失是非。
山莺空曙响,陇月自秋晖。
银海终无浪,金凫会不飞。
阒寂今如此,望望沾人衣。
《行经孙氏陵》——南朝梁·何逊
【渊源典故】
先说诗,何逊的《行经孙氏陵》是他行经孙权陵时,对于吴国的灭亡有感而发所做。开头说,东吴末代皇帝孙皓短时间迁都武昌,造成国家动荡。接着,作者又回顾了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在汉末逐鹿中原、称雄一方,在夷陵之战中击溃蜀汉,在淮河一线与曹魏拉锯,最终在南京奠定江东基业。“交战无内御,重门岂外扉”说的是内部团结一致对外,打下一大片疆土。
诗的后半部分,画面突变,以极精炼的语言写出由盛而衰,功败垂成。“水龙忽东骛,青盖乃西归”说的就是西晋水军沿江而下灭亡东吴,孙皓投降被押往洛阳的故事。何逊的诗歌以写景纪实著称。他描述了探访孙权陵时,石碑上的文字已被苔藓侵蚀得难以辨认,荆棘丛生,几至吴大帝陵的位置也难以确指,只有飞莺在山间悲鸣,淡月在空中残照。
再说说作者本人。晚清文学家吴汝纶分析此诗时认为,生活在梁代的何逊写东吴灭亡,其实是为南齐的灭亡伤感。何逊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他的曾祖父是东晋、刘宋时著名的天文学家何承天,祖父在刘宋时任官、父亲在南齐时任官。我们知道,六朝政权更迭频繁,何家短短四代人竟然经历4个朝代。再次,何家虽是士族,但不是高门大户,何逊更是自幼贫寒,20岁才举秀才,仕途也不得意,一度受梁武帝赏识但最终被弃用。所以在王、谢们高呼“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时,何逊却能发出盛世危言。
【今日探访】
今天我们寻找六朝帝王陵墓时,主要通过地表残存的神道石刻。不过现存石刻均在南朝,考古学家认为,南朝前的东晋没有摆放神道石刻的习俗,东吴则没有发现有石刻的案例。不过即使没有石刻,作为帝陵的孙权陵应该建有规模宏大的陵园围墙以及类似“享殿”等配套建筑,只可惜,连东吴灭亡200年后的何逊都找不到,更何况今天的我们了。
总的来说,孙权陵的具体位置难以确定,大致范围是在梅花山西麓。2012年,南京在梅花山建成了孙权纪念馆,建筑采用院落式组合方式和汉代—南朝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突出了汉代建筑古朴雄浑的特点,体现出东吴建筑文化主题,让各地游客了解南京与孙权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