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从模具里刻出来的”,北大教授吐槽学霸缺少人生方向
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近日,一条“考上哈佛北大以后,走向人生巅峰了吗?”的微博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这条微博源于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发表的一篇文章,他说他在面试的过程中发现,成绩好、素质高的“牛娃”们很少能答上来“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对人生缺乏清晰定位的孩子不在少数,专家分析,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另外,较大的学习压力让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无暇思考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学霸”像模具刻出来的?老师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很正常
“自主招生中,绝大多数学生对自身有比较强的规划。”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孙威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努力获取自主招生的资格就表明他们比普通孩子“快一步”。东大对这些自主招生选拔进来的学生有一套后续的调查统计,针对他们就读后的表现、成绩以及出国率,会发现绝大多数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对北大教授说的“‘学霸’ 们优秀得像模具里刻出来的”。孙威也有同感,但他认为这很正常,“这群17、18岁的孩子要忙学业,还要去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本身就很辛苦,很厉害了。更何况,这些也是我们进行自主招生的先决条件之一。”
“我女儿是有想法的,虽然可能不太清晰。”刘先生的女儿小婕(化名)今年高考考出了近400分的成绩。令人意外的是,小婕没有选择“985”高校,最后去了中央财经大学。“她的理由是喜欢北京、也想上专业性更强的学校。”在刘先生看来,十几岁的孩子,她的未来不可能像“计划表”,能有这样的想法已经不易,边走边摸索呗。
小唐今年参加高考,各门学科中,他最喜欢的是生物。“我想学医学类专业,但是父母不支持。”小唐很无奈。对此,小唐父母感到委屈,儿子的分数比本一略高,热门医学院肯定去不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挑一所211,先跨进去再说。“好学校意味着好机会,我们还是为他的前途考虑。”小唐妈妈反复强调说,孩子不懂社会竞争的“潜规则”,需要大人引导。
大学老师吐槽 读到研究生找工作还问父母
“有个经典的例子,一个研究生毕业找工作,不是靠自身的积累去判断,而是去问他在农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该找什么样的工作,这不是很失败吗?”南京一211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告诉记者,不管哪个学校,各个层级的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确实是缺失的。该位老师惋惜地说,甚至有博士生毕业,因为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另谋他就。
该位老师指出,上述现象并不是个例,相当一部分学生上大学了,还没有规划过未来。他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中小学阶段没有给孩子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家长和孩子在选发展方向时,国外是看自己在哪个方面强,再去申请学校。而我们是先看自己的分数够哪个学校,再去选专业。”
其实在目前,以分数为导向的中学,无形中也影响到考生选择。
该位老师举例说,一孩子就想学考古,北大考古学专业招人有限,这个孩子的分数虽够不上但也不算低,跨进一所名校不困难。如果他执意选择一所分数相对低的学校学考古,对高中来说,就失去了一个考生考取名校的光环,他当然也不愿意了。
高校层面,尤其是相对中流的高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进校开始,拼命鼓励学生向考研这个方向走,学生很容易迷失自己,即便考上研究生,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该干嘛!
如何找到兴趣点 南京有高中尝试职业规划课
“职业生涯规划越早越好,让孩子有目标非常重要。”东南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博士生导师马向真教授说,职业生涯规划不是找工作那么简单,它是人生规划的一部分。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快到毕业还迷茫,面对未来你不知所措,这不仅是大学生的问题,而是从中小学积累起来的,长期在教育过程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念。
“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已经纳入教育部门的规划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小学已有部分学校尝试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有的学校则以讲座的形式代替。比如,马向真就和南京市宁海中学合作,面向高一学生每周开一节职业生涯规划课。课程分为几个板块:包括孩子们对自己性格、兴趣的了解;对职业的理解;还要综合个人、家庭、社会条件,对自己做一个中长期规划。
“课程效果很明显,不少家长反映,在这个过程中能看到孩子的变化。”马向真欣慰地说,有人想成为地质学家,有人想当考古学家,还有人想当医生……马向真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美术班的学生,在课程结束的分享会上,她说希望自己成为一名珠宝设计师。“这个学生想得很清楚,如果做珠宝设计师,就要去意大利念大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要做什么,我还缺什么。”马向真说,这个就是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仅仅谈梦想,而不付诸行动。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看起来很美好,但实施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一周一节课,一学期就是10-12节课,马向真呼吁说,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无可置疑,但面临教学压力,不是所有学校都舍得拿出这么多课时。另外,还是有人认为学工科好就业,学艺术、学社会学就“养不活”自己,社会对职业生涯的理念还有待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