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社会

南京的一纸残页也能成为国宝

古籍中的麻叶装。

近日,作为第二届金陵图书馆读者节的特别策划之一,《印尼华人潘文秀先生捐赠古籍展》在金图大厅举办,潘文秀将所藏482册古籍历经种种波折全部无偿捐赠给金图。在这批古籍中,不仅有诸多国学、民国教科书,也展现了海外华人对国学的传承。南京堪称国宝、震惊海外的古籍不在少数,其中更不乏曲折故事。

印尼找到民国教科书

潘文秀先生是印尼公民,原籍广东梅县,现为印尼中爪哇省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秘书长、三宝垄南洋三语国民学校执行校董,致力于印尼华文教育。“此次捐赠给金图的皆为潘文秀所有的魏氏族人魏永任收藏的古籍。”金图特藏部主任纪景超介绍,对该批古籍研究后发现,莆田魏氏早在乾隆年间就已经迁居海外,来到三宝垄,并任“雷珍兰”(武官名)一职,“书中使用的还是孔子纪年,也可以反映出那时候对孔子儒学的看重。”

在该批古籍中不乏《诗经》《论语》《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此批古籍皆为清光绪时期刻本,这些肯定不是魏氏走的时候带去印尼的,应该就在当地买下来的。”纪景超介绍,国学经典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在海内外流通。除此之外,古籍中记者更发现了不少民国时期的教科书,编著者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这些教科书,若是在当地生活工作,想来用处不会太大。但身在异国却依旧关注祖国的教育情况,依旧攻读祖国的教科书,这些国学乃至民国教科书,应该都是魏氏教育子孙后代的工具书,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

更珍贵的是,古籍中更出现了一种至今鲜少人使用并看见的中国传统装帧形式——麻叶装。“也有人把这种装帧形式叫做“康熙装”,据说是康熙时候,此种装帧形式非常流行。与现在常用的四眼线装、六眼线装相比,这种装帧形式更牢固,对于书脊的保护也更加安全。但由于工序复杂,后来就难见了。”纪景超介绍。

残页也能成国宝

其实,南京的古籍众多,甚至不乏诸多享誉国内外的珍贵古籍。其中,发现自废纸堆中的一纸残页被视为国宝,异常珍贵。

编纂于大明永乐年间、在南京纂修完成的《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堪称“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虽然出自南京,但是如今却鲜少有人看过这本古籍珍品。“这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比英国《大英百科全书》早300多年,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此前南图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曾经共计有22877卷、分装成10095册的《永乐大典》如今“正本”消失、“副本”也只剩下400余册,而这些还散落在世界各地。“《永乐大典》在南京纂修完成后,仅抄录了一部,被称为‘永乐正本’。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印刊,流传稀少,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而南京的这纸残页,是多年前在打包遗留的废纸堆中发现,即使一页也可谓国之珍宝。

并不难见真容

这些奇珍异本大多举世无双,而保护起来就更加有难度。“除了恒温恒湿,尽量减少翻阅外,书画装裱可以加褙纸,可是很多文献乃至于近代的报纸是双面的,怎么保护成了难题。”在沿用古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对于一些特殊的古籍修复保护,至今仍旧是难题,“例如一些民国的古籍反而难以修复保护,因为与古老的宣纸相比较,民国时期开始应用西方机制纸,由于这种机制纸刚刚研制出不久,含有大量化学成分,酸性很严重非常容易碎化,所以处理起来最头疼。”纪景超介绍。

不过一项纸质文物丝网加固技术,稍微缓解了难题。“蚕宝宝吐的丝织成网,经加热后压上书籍报纸。这个丝网压上去后,完全看不到丝网,毫不影响阅读,但又把纸张很好地保护起来了。不过这项技术究竟是否能将古籍保护长久,还有待观察。”纪景超

虽然国宝异常珍贵,但是南京市民想要一睹国宝真容其实并不算太难。南图、金图不定期地多次举办珍贵古籍展,此前《永乐大典》“过云楼藏书”中的珍品都曾分批向大众展示。而市民如果有具体需求,甚至可以申请在馆阅览。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16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