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0月2日《金陵晚报》报道:“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等我市九处优秀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建筑,由周总理亲定,采用了南京工学院钟训正教授提出的复堡式红旗设计方案。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28天建成桥头堡,其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桥头堡是南京长江大桥的一大特色。
桥头堡建设打“人民战争牌”
据史料称,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建筑由南京市第一建筑公司承建。其实这并不完全准确,一建公司只承建了复式桥头堡的主体部分堡体,“三面红旗”由承担大桥主体施工任务的大桥二处、四处承建;群像雕塑由南京大桥雕塑队集体创作完成; 另外还有不少单位参加了桥头堡建设施工劳动。
1968年9月,为确保铁路桥在当年10月1日通车。大桥建设进入快马加鞭的节奏。桥头堡建筑是大桥后期建设的一块硬骨头,其施工特点是:堡体高、有十层、相当于民用建筑24层楼高度;层次多,连夹层计16层; 结构复杂,混凝土框架结构,外部工程装饰采用汰石子;材料用量大,南北桥头堡共用木材2400立方米,钢筋419吨,混凝土3020立方米。按常规算,最快也要九个半月。最终,桥头堡建设,从1968年9月2日开工到建成只用了28天。
施工中还遇到一个技术难题:按常规每砌一层,水泥凝固需要18天。大桥四处工人技师王超柱建议:“选用高标号的水泥,这样每层水泥的凝固期只有2天,可大大节省时间。”大桥指挥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劳动力严重不足、技术工人严重不足、机械设备严重不足,南京军区工程兵二团“红一连”、“临汾旅”炮兵连,以及南京工学院、南京林学院的大学生也来“参战”。省市有关部门又紧急协调多家省内外建筑公司,给桥头堡建设提供技术工人和设备的支持; 省市多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也参加桥头堡建设的义务劳动。施工期间,每天都有数千人参加桥头堡建设劳动,不分昼夜往前抢,终于在9月27日基本完成了桥头堡主体工程。
青年突击队“插红旗”
桥头堡上的三面红旗,由钢架结构组成,外侧焊接8cm厚的钢板,8米见方,外贴红色玻璃砖,重10吨。从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和老照片中可以解读:为了便于操作,三面红旗在机修厂分为纵向两个半片制作,旗杆单独制作成一片;而三面红旗钢板内起稳固作用的钢骨架,则是现场先行安装固定在基座的预埋件上。
三面红旗安装在大堡观景平台上的红旗基座上,旗尖距地面70.4米高,距公路桥面还有30多米。由于场地受限,吊装有一定难度。安装工人不仅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要好,而且技术水平要高,能吃苦耐劳。多部门多工种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三面红旗”是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个标志,插红旗既是桥头堡建设的收官之战,也是铁路桥通车前的关键一仗。
大桥二处、四处分别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青年突击队“插红旗”。据参加南岸插红旗的大桥二处退休老工人谢光亚介绍:大桥二处抽调了20多名铆工、装吊工、吊车司机、电焊工,组成青年突击队,队长由机修厂分队长李裕民担任。
当时,桥头堡的脚手架上挂着一幅大标语,“苦战两天两夜,插上三面红旗,夺取最后胜利”。突击队分为两个班,每班12小时作业,电焊工全部吃住在桥面。突击队员每天四餐饭(含夜餐),全部由食堂工作人员送上桥面。
三面红旗贴玻璃砖的工作,是由参加大桥建设的南京工学院大学生,于9月27日下午至当晚在桥面现场抢贴的。
9月28日拂晓,开始“插红旗”。由于组织、指挥、准备工作得当,突击队员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于9月29日当晚顺利完工,比要求的时间还有所提前。桥头堡工程28天全部胜利完成,创造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1968年9月30日下午,铁路桥通车典礼大会如期进行。10月初,南京长江大桥雕塑队由省有关部门借调集中,驻宁部队美术工作者韩樾等2人主持工作,南师大美术系教授余乐孝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北京艺术雕塑工厂多名雕塑专业人员参加。雕塑创作制作在金陵船厂内完成,于12月28日公路桥通车前安装就位。
玻璃砖后来被换下
1964年4月,周总理对三面红旗方案作了两点指示:“一是红旗的颜色要鲜艳,二是要永不褪色。”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大桥局经过调研,决定选用玻璃砖,才能保证鲜红的颜色不褪色。
大桥局派人到全国各地选材,最后选用了青岛生产的玻璃砖。把红色玻璃砖贴在红旗的钢板外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最好的办法。由于那时玻璃砖的生产技术并不过关,产品出现明显的色差,一部分是朱红色,一部分是紫红色。1968年9月27日,在桥面施工现场连夜抢贴,玻璃砖上也免不了沾上一些污渍,白天才发现很难看。因污渍已很难清洗,工人急中生智,在上面刷了红色油漆。
1970年,技术人员考虑到玻璃砖有可能掉下,给行人和游客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将玻璃砖全部取下,改为直接在钢板上定期刷漆。
笔者初中的班主任陈琼老师(当时在大桥二处机关工作),当年在桥头堡参加抢运玻璃砖任务时,发现有一箱散开了。他拿了一块,收藏至今。玻璃砖为正方形,边长10cm、厚1cm,正面是边长为1mm 的正方形网状格图案。虽过去48年,颜色依然鲜艳。 曾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