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地质资源丰富。李宏 摄
李四光和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曾在著作中将南京栖霞山的一次造山运动命名为“南象运动”,最终宁镇山脉才“成形”。多年来,这个“谜”是很多地质专家找寻的目标。昨天,记者从栖霞山景区了解到,近日,地质专家、高级工程师项长兴在栖霞山附近找到了象山砂岩底部砾岩层与栖霞灰岩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即著名的“南象运动”证据。
栖霞山曾发生“造山运动”
据介绍,栖霞山地质资源极为丰富,地层发育较全,构造断裂较多,矿产资源丰富,是许多地学学术的命名地,“栖霞灰岩”是其中之一,象山群、象山组的命名地也在这里,这些命名在全国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地标价值,被专家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地学教科书”。
早在1930-1932年,李四光与朱森在栖霞山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中生界侏罗系象山群砂岩地层,不整合覆盖于古生界二叠系栖霞灰岩地层之上,以栖霞山西侧的南象山最为明显,李四光将这一期的造山运动命名为“南象运动”。并在1935年地质研究所出版的集刊第十一期刊登的《宁镇山脉地质》调查报告中正式提出。
“这个地质运动比较特别,”专家告诉记者,古生界的志留系至石炭、二叠系地层的岩层倾角大,甚至直立或倒转;中生界侏罗系地层则见到距今约2亿-1.6亿年由河流、湖泊环境沉积形成的象山群砂岩。它们覆盖在距今约2.8亿年浅海环境沉积形成的下二叠系栖霞灰岩之上。两者地层走向及倾角大小都不一致,且象山砂岩底部砾岩层内有古生界地层的灰岩、燧石角砾等存在,李四光认为在侏罗系象山砂岩层沉积前,该地区在距今约2亿年前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并以南象山地名命名为“南象运动”。
许多学者曾慕名来寻找
实际上,栖霞山位于南京市的东北郊,与太平门相距约20公里,山体最高峰凤翔峰标高286米,处于宁镇山脉的西段。
在《中国地质学》书中,李四光叙述的“南象运动”是:“在宁镇山脉中,侏罗系地层常不整合于黄马青之上,尤以南象山及栖霞山最为清楚。在南象山背斜之中部,黄马青不整合于栖霞灰岩之上,而下侏罗系砾状砂岩不整合于二层上,由此可知,上三叠系后下侏罗系前有一造山运动。因此,淮阳及南象运动可与欧洲之老西墨利运动比较”。
多年过去,栖霞山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陆续都有学者前来寻找,但一无所获。“主要是如今南象山地区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时过境迁,如今的地形地貌和之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说。
跟着地理课本游栖霞山
项长兴是南京地质专家,他也一直想找到这一“南象运动”的证据,并在2014年先后多次寻找,始终未果。今年,在寻访中,他找到了当年的采石矿口。记者在现场看到,矿口内的栖霞灰岩已被一些土层覆盖,观察不到,而其不整合面上部的象山砂岩之底砾岩在采石矿口北边山坡上清晰可见。
“这里是曾经的衡阳采石场,也是李四光当年发现造山运动证据的不远处,”项长兴发现,在采石场遗址北边一处陡壁上部的象山砂岩,与其下部的栖霞灰岩呈不整合接触关系,陡壁下方地面见到一大块象山群的底砾层。随后,他在陡坡上找到了距今约1.8亿年前的中生界中下侏罗统象山群砂岩层与距今约2.8亿年前的古生界下二叠统栖霞灰岩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栖霞灰岩呈灰黑色,含燧石团块,地层产状; 不整合面上覆地层象山砂岩底部砾岩层,厚约2米。”他说。
“能再次找到同性质的证据,这对今后向广大游人、市民介绍、宣传地学科普知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栖霞山风景区管理处相关人士表示,栖霞山本来就兼具“地学旅游”内容,未来将开发不同地理知识的产品,让大家跟着地理课本来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