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割肝救夫 这对夫妻肝胆相照
张晓峰夫妇。金陵晚报记者 李花 摄
11年前,妻子割肝救夫,夫妻俩从此肝胆相照。
12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曾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成功接受肝移植手术的300余名患者一起回到了“娘家”,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移植中心王学浩院士、院长唐金海教授以及肝脏移植中心张峰教授、李相成教授、孔连宝主任医师等医护团队和广大患友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生命的奇迹。
她为重症肝病丈夫捐出大半个肝
张晓峰和徐萍一看就是夫妻,因为他们有着令人羡慕的夫妻相:都是方脸,脸上一样的自信与幸福。11年前,徐萍割肝救夫,使得他们成了肝胆相照的夫妻,他们比以前更幸福,更加珍惜彼此。
六合区竹镇镇民族中学的张晓峰是一位乙肝病毒携带者,2003年,为了治疗血小板低,他吃了大量的药物,2005年8月,他被查出了药物性重症肝炎,情况非常危险,唯一的出路就是肝移植。听了医生的诊断,张晓峰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我彻底崩溃了,把爱人叫到医院,只希望她能陪我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因病情恶化过快,医院又没有供肝,医生提出了活体肝移植的建议。
因张晓峰是AB型血,任何血型的供肝对他都适用。知道要进行亲体肝移植后,张晓峰的妻子、姐姐和连襟都争着为他捐肝,经检查,妻子徐萍的身体最适合捐肝。“他当时并不愿意接受我的肝脏,因为手术风险很大,他不想我冒险。”徐萍回忆说。虽然知道手术很危险,但为了救丈夫,徐萍还是愿意冒险。
2005年11月5日,江苏省人民医院肝移植中心多位专家联合“上阵”进行手术。因为体重原因,妻子割下大半个肝给了张晓峰,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割肝体积太大,徐萍很有可能因为肝太小而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手术后,徐萍出现了瞌睡、疲劳等症状,幸运的是,术后一周徐萍的肝功能就恢复了正常,一个月后CT检查也证实她各项功能都恢复了正常。真爱创造了医学奇迹,这些徐萍都是瞒着子女和母亲的,她怕他们担心。
昨天,再次见到记者,这对夫妻很开心,张晓峰说,当时生病的时候,大孩子上高三、小孩子上高一,如今孩子们的工作也好,也都有美满的家庭。现在,闲暇之余,他们帮忙带带孩子,出去旅游旅游。
他是国内第一个肝移植生子的人
2000年,泰州姜堰市小伙子钱华出现了严重的肝硬化腹水,这是他长期罹患乙肝引起的。为了治病,家里已经倾其所有,然而病情依然在恶化,躺在床上的他,腹水逐日增加,已经不能下床。唯一的希望就是实施肝移植手术。然而在10多年前,咨询不发达,“肝移植”三个字对来自农村的家庭来说是闻所未闻,手术风险有多大?钱华的这一系列顾虑在见到王学浩教授后统统打消。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王学浩院士和他的医护团队集合医院麻醉科、监护病房、检验科、放射科、传染科等专家,仔细研究了病情,并制订了一系列的方案,成功为其实施了肝移植手术。术后钱华恢复良好,很快就出了院,一年后就工作了。之后他娶了一位贤惠的妻子。2003年,这个幸福的小家庭又添了一位“小公主”。钱华不仅是该院第一例异体肝移植患者,小宝贝诞生后,钱华又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国内第一例肝移植生子的人。
院士呼吁
器官供源缺口较大
推广DCD器官移植需全社会参与
会后,王学浩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国每年约有数十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可以进行器官移植手术的仅有1万多人。目前我国肝源主要来自“活体肝移植”(亲体间同血型捐献)及“DCD 捐献”(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无论“活体肝移植”还是“DCD肝移植”都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表现。“DCD肝移植”是国家卫计委广泛普及提倡的移植方式,但因为我国启动公民逝世器官捐献工作时间不长,民众器官捐献意识不强,目前捐赠数目还远不能满足临床患者需求。因此王学浩院士呼吁,开展公民死亡后器官捐献工作是推动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一项重要改革,需要全社会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