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应多和父母交流,帮老人精神上扎根南京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流动老人已成为一个庞大群体,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公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我国户籍不在原地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60岁及以上的流动老年人口数量接近1800万人。因为子女在异地打拼,父母也跟着来到陌生的城市,成为“老漂族”。南京的老漂族们生活过得如何?昨天, 记者走访发现,大部分老漂族还是能适应南京当地的新环境,但也有一些老人因为缺乏归属感,所以难以融入新环境中。
来宁养老她融入不了新圈子
今年62岁的刘大妈来自河南平顶山,儿子小王大学毕业后就在南京工作和定居。1年前,老伴先刘大妈而去,小王考虑到她一个人在家会很孤单,便将刘大妈接到南京生活。小王本想,来南京会让老妈生活过得好一点,哪知道老妈来到南京却更没了精气神。
因为小王还没有要小孩,自己和妻子每天起早贪黑,平时也没时间照顾老妈,她只能一个人在家收拾家务、做饭、看看电视,生活虽然安逸,却没有家乡的那种氛围。
“家里头热闹,平时串门唠唠嗑,也自在,现在一个人也不认识,我连个唠嗑的人都没有。”刘大妈说,自己来南京根本听不懂当地的方言,每天傍晚,刘大妈看着中老年人成群结队在小区广场上跳广场舞,自己也想跟着一起跳,可是想想还是算了。
“她们跳她们的,我又不懂怎么跳,不去掺和了。”刘大妈说,主要是南北方的生活方式有差异,这让她没有信心再融入新的生活。
刘大妈也催着小王赶紧生娃,可是小王和妻子因为工作太忙,房贷压力也大,并不想这么快就承担做爸爸的重任。为了让老妈融入南京的生活,小王在周末回尽量陪她出去逛逛,并且帮她在社区老年艺术团报了个名,“让她跟着学学,尽快找几个老年朋友,这样就不用整天闷在家里了。”小王说。
照顾孙子她晚年生活很幸福
相对于孤独的刘大妈,来自安徽六安的赵大妈生活丰富很多,她认为,这都是照顾小孙子的原因。
赵大妈今年60岁,去年小孙子出生后便来到南京,目前住在江宁东方龙湖湾小区。给宝宝喂奶、推着宝宝散步,再一同买菜做饭,生活虽然忙,但是赵大妈却乐在其中。
“比在老家的时候好多了,在这边起码有事干,老家就整天待着,无聊死了。”赵大妈说,刚到南京的时候她也是人生地不熟的,有一次出门差点迷路。但是小孙子是她生活的寄托,宝宝喜欢在外面玩,自己就会带着他出去散步,走得虽然不远,但至少对周围的环境熟悉很多,一来二去,也通过散步认识了几个老年朋友。
“她们都是带孩子的老年人,平时没事我们就凑到一块,让几个小孩在一块玩,我们在那边聊天。”赵大妈说,像她这样的外地老年人在小区还有很多,因为都在南京没熟人,所以这些老年人很容易凑到一块的。
专家:让“老漂族”精神上扎根南京
“老漂族”在南京虽然个体上有差异,但是从整体上不外乎养老和照顾晚辈等。虽然身在南京,却仍有很多人心里仍未融入到新环境中,这是很多“老漂族”的生活写照。
针对“老漂族”“水土不服”的问题,记者咨询12355心理专家文清。她指出,子女将父母接到大城市生活,本身就是为了让老一辈能过上好日子,在物质层面给予满足。
但是老年人从生活几十年的环境中来到新的地方,他们在精神上非常需要找到归属感,也就是说,老人要在子女身上找到依托,并在生活模式上融入新环境。
但是很多子女因为工作忙,没时间照看父母,往往忽略了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这就导致很多老年人产生孤独感、压抑感等负面情绪,从而形成“水土不服”。
文清认为,子女更应该重视父母的精神满足,多多与他们交流,让他们走出家门,与周围的邻居多交流、帮助他们培养兴趣爱好,让父母从精神上扎根南京。
名词解释
老漂族
老漂族是近年来常被提起的一个社会学概念。所谓老漂族,指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等原因而离乡背井,来到子女生活的城市的老年人。这样的老人在我们身边并不罕见。走进任意一个小区或公园,在那些带着孙辈游乐的老年人中,总会有一些从外地来蓉,帮助在这里工作的儿女带孩子的老人。他们看上去忙碌安然,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但远离故土、漂泊在异乡的个中滋味,旁人很难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