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林正在制作花灯。本网记者 丁?摄
王春林展示自己的作品。本网记者 丁?摄
王春林教女儿制作花灯。本网记者 丁?摄
南报网讯(记者 芮天舒)荷花灯、孔雀灯、兔子灯、蛤蟆灯、莲子灯……在夫子庙饮虹园小区王春林花灯工作室里,一件件精美的花灯将本就不大的空间挤得满满当当,只剩一条宽约40厘米的狭窄过道可供人行走。
在通道的尽头,花灯女艺人王春林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借着午后的阳光忙活开了:她一手托住飞机灯骨架,一手用刷子沾着浆糊快速地刷上两遍,之后取来一小张薄薄的花灯布,轻轻地将其贴在骨架上,握有小剪刀的右手沿着骨架快速游走,不出三五分钟,一盏花灯已具雏形。
看到来访的人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王春林欣慰地笑了:“我做花灯20多年了,不图赚大钱也不图名头好听,就图大家能喜欢我的作品。”
王春林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就对花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年春节,我去高淳的大伯家玩,看到那里有好多花灯,我呆那儿就不想走了,央求着大伯教我做花灯。”
那时的王春林并不知道,做花灯其实并不简单。首先是工作时间长,正月十八落灯后,只能休息两天便要开始下一年的花灯制作,一直要干到大年三十才结束;其次,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一天1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雷打不动;最后,在扎花灯的过程中,双手不可避免地会被材料划伤,留下一道道清晰可见的伤痕。
“大伯考验了我一段时间,觉得我是个能吃苦的人,才将这门技术传给了我。”王春林说,她边学边摸索,后来得到南京花灯老艺人陆有文赏识,得以拜他为师。
在王春林印象中,自己最初也是和其他花灯艺人一样,制作一些如荷花灯、菠萝灯、兔子灯等经典花灯。“但我发现,这些传统花灯由于都是纸做的,手上把玩几下可能就坏了。我当时就想,不如用布来做花灯,这样既好看又结实。”王春林说。
王春林说干就干,她从超市里卖的孔雀开屏的工艺品中获得灵感制作出了会眨眼睛的孔雀灯。“大概是在2009年的事情,当时在花灯市场卖60元一个,没想到游客都排着队来买,没几分钟就卖光了。”王春林说,此后每年她都推出几个新式花灯,反响都不错。
“做花灯虽然辛苦,但做的时间长了,也就不想放下了。”王春林告诉记者,自己原来在夫子庙东市西市有个小商铺,卖卖手工艺品,如今她将商铺转租给别人,一门心思扎在做花灯上。她每天连水都不敢多喝,趴在工作台上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
王春林对花灯的痴迷也感染了她的丈夫和女儿。如今,丈夫陈志平负责骨架造型,王春林负责糊灯面,12岁的小女儿负责打下手,一家三口分工合作,其乐融融。
“秦淮花灯是南京的一张名片,我希望能将它传承下去。”王春林说,自己招徒弟就两个标准:喜不喜欢花灯,能不能吃苦。“做花灯不能只想着赚钱,而要想着如何用它来吸引海内外游客,让他们通过花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