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道军 摄
记者 马道军 摄
六年来风雨无阻坚持帮助残疾人
一对退休夫妇和25个残疾人的爱心故事
南报网讯(记者 马道军 实习生 徐烨)每周工作日期间,在建邺区兴隆街道残疾人之家,总能看到残疾人安静地手工操作场面,总能听到他们热闹地音乐排练声。
你难以想象,在总统府、中山陵“汇爱坊”广受游客喜欢的红楼梦明信片,主要是由这里的25名智障、精障的学员包装完成的;经常受邀参加“爱在金陵”文艺演出,在市区已小有名气的“天使之翼”艺术团,成员也是来自这里。
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这些残疾人走出家门脱胎换骨,在创业、艺术的天空展翅飞翔?
心疼:“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人,日子过得艰难,我要帮助他们”
兴隆街道残疾人之家坐落在建邺区积善社区内,只有几十个平方米,负责这里工作的是已退休的艾荣华和她的丈夫刘正远,他们是帮助这些残疾人的最大功臣。
艾荣华,今年61岁,老家是辽宁沈阳的,因企业效益不景气,多年前与63岁的丈夫提前退休,目前与在南京工作的女儿生活在一起。
艾荣华告诉记者,残疾人之家主要招收患有智障、精神障碍、自闭症等疾病的特殊人群,绝大部分来自低保、因残致贫等困难家庭。虽然他们年龄不小了,但智力水平只相当于几岁的孩子。目前,这里已经有25名学员,每天都能来的有十二三个孩子。
说话间,一个孩子打断了记者与艾荣华的谈话。“艾妈妈,有了这些钱,你是不是就可以带我出去买新衣服了。”4月11日,在建邺区兴隆街道残疾人之家,学员刘志梅开心地像个孩子。
这是刘志梅今年第一次发工资,200元是她辛苦付出挣来的。今年30岁的刘志梅,患有智力障碍。更不幸的是,刘志梅的父亲是聋哑人,精神不大好,母亲也是智障,以前一家靠捡破烂为生。
“这个孩子很不容易,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人,日子过得艰难,我要帮助他们。”艾荣华谈起刘志梅,满口的心疼。
艾荣华说,她与刘志梅的家同住在积善新寓小区,我第一次见到刘志梅的时候,他们一家人身上都是怪味,家里堆满了垃圾,左右邻居对他们家抱怨很大,而且这个孩子当时经常跑到小区外面,找不回家,有时候还会被社会上的人欺负。
“从2011年开始,我就定期帮刘志梅和她的妈妈洗澡,有时还带他们全家出去玩。渐渐地,其他需要帮助的残疾人知道了,也都加入到这个大家庭。我则说服老公刘正远自学手工帮助残疾人开展各类手工培训班,带着他们做手工学技术,用双手赚钱。”艾荣华道出了从事残疾人爱心帮扶的初衷。
坚持:“活的开心,让更多的残疾人体会做人的尊严”
记者注意到,在兴隆街道残疾人之家,这些学员每天都有固定的任务,上午做手工,是他们的工作。中午有午餐和午休时间,下午就是娱乐活动,包括歌舞训练,读写训练等。
“如今坚持了6年,残疾人之家能办起来而且正常运转真是不容易,可以说是多方爱心聚集的结果。”艾荣华坦言。
兴隆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的场地是积善社区从紧张的办公场地中协调出来的,无偿提供,帮他们成立了常春藤残疾人手工坊;南京斗金文化有限公司等爱心单位,作为产品渠道,给残疾人手工坊提供半成品商品制作,包括书签、明信片等;总统府、中山陵“汇爱坊”则负责进行销售。
“就拿明信片来说,从穿孔、叠纸、塑形、包装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加工好一个有0.2元的加工费,残疾人两人一组,各司其职,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完成200个左右,就有40多元的收入。”艾荣华自豪地说,从去年开始,这些孩子每人每年可以领到几十到数百元不能的工资,尽管不高,但毕竟是他们的劳动所得。
不仅如此,在艾荣华夫妇的努力下,这些残疾人还玩起了艺术。“艾荣华的女儿是艺校毕业的,老伴又心灵手巧能编善排,我们就考虑把社区里的残疾人组织起来,成立艺术团,创作文艺节目,让残疾人的生活更丰富多彩。”积善社区主任乔洪英告诉记者。
2014年年底,兴隆街道残疾人“天使之翼”艺术团正式成立,之后“天使之翼”艺术团参加了“爱在金陵”等多场助残慈善公益演出,在业内小有名气。
据了解,成立初期,艺术团表演服装、道具经费都是由艾荣华负责,自己则省吃俭用。之后,街道、社区开始帮助他们报销这些活动经费,慢慢度过了难关。直到今天,歌舞等文艺训练都作为“残疾人之家”的每天必备课程。
“成立手工坊和艺术团,就是想让残疾人自食其力,能活的开心,让他们能体会到做人的尊严。”艾荣华对记者说。
幸福:“残疾人之家,给残疾人家的温暖”
每天早上,艾荣华会准时出现在残疾人之家,而学员们也都早早的等待着他们的艾师傅,帮他们开始一天的学习和工作,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有段时间,自己生病,家里有些事情要办,这些学员每天早上7点多,就会在我家门口等我,希望我带他们出去活动。当时老伴就跟我开玩笑,说你这待遇了不得啊,一出门就有保卫,跟人家大领导一样。”艾荣华笑着说。
30多岁的周敏,患有智力障碍,以前从来没有上过学,活动空间仅限于家里。唯一的一次出门,还走丢了,登了寻人启事才找到。
到了艾荣华负责的“残疾人之家”后,艾荣华用自己的耐心和关心,手把手的教他学画画、学写字,光“周敏”名字就练了一年多。当周敏将写好的名字拿给妈妈看时,他的妈妈激动地落泪了,直说“残疾人之家,给残疾人家的温暖”。
“这几年,一到周末,周敏都不开心,一问原来是看不到他的艾妈妈。等到了残疾人之家,见到艾荣华,他就很开心。”社区志愿者朱蔼之说道。
六年多的相处,让艾荣华夫妇和残疾人之家的学员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家在一起更像是一家人。就像艾荣华经常说的那样,她已经离不开“残疾人之家”了,时间的累积也使得艾荣华对成员们有了感情,成员们也确实离不开她了。
“帮助残疾人,对我们夫妇俩来说,这条路只走了一小步,我们希望更多的残疾人能在充满爱心的氛围里,快乐地生活下去。”艾荣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