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社会

江苏启动“1+30+300”工程

1

记者 张希 供图

我省启动“1+30+300”工程 

嫁接“工业大脑”挤出数百亿利润

进会场靠“刷脸”;演讲嘉宾由机器人同步翻译出字幕;展厅里智能冰箱就被改成智能中控,帮你煮饭、提醒你买菜……阿里巴巴云栖大会首次开到南京,会场处处显出聪明劲儿。更加有趣的是,水果生鲜的小老板、大型工业企业老总,难得一见的同赴一个会场,同样为了找座位寻寻觅觅,一座难求的盛况体现了江苏企业转型升级的渴望。阿里巴巴江苏总部落户南京,马云的“云”飘然而至,究竟会为我省带来什么?

在制造业低迷的背景下,今天,江苏省经信委联合阿里云宣布启动江苏“1+30+300”工程,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传统制造业嫁接聪明的“大脑”。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解释,1是阿里云,30是指阿里云在江苏将帮助30家软件服务外包业转型升级,赋予他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能力。通俗的说,软件服务外包是“人头外包”,给老外代工,并不能给中国制造业产生很大的赋能。未来要阿里云要帮助这30家企业完成技能升级,再去帮助300家大型制造业企业升级。

阿里云人工智能科学家闵万里从技术上阐述,这次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将阿里云的“ET工业大脑”嫁接到江苏的工厂,企业不换设备、不换原材料,就可从生产流程中“挤”出百亿利润。

他给记者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金手指”。在国内有个知名案例,企业从外国进口设备,使用几年后,机器出现效率降低,请来外国专家“治病”。老外只是用手一指——这里的参数要改一下,就收了1万美元的服务费。而阿里云要做的,就是取代老外的“金手指”。

给传统机器安装上传感器,实时监测数据传递到云端的“工业大脑”,“大脑”会根据机器的老化程度、气温的变化、粉尘度,在线即时调整机器的参数、工艺流程。这些活过去依赖外国专家、有经验老师傅做,以后将靠机器。“就好像是做面包,面包机没有变、面粉没有变,我们通过改动配比、制作流程,让设备效率最大化。我觉得这也有点像永动机,数据推动设备转动,设备又生产出数据上传到大数据库,周而复始循环。”他说。

另一个是“28年和28天的故事”。人类培养一个工艺工程师,大约需要28年,从2岁说话接受教育,到30岁熟练掌握技能。而如果有了云端的“工业大脑”,这个过程缩短到28天。“工业大脑”一秒钟就能学会人类一天学习的内容,而且在制造业流程优化中,将近6成内容是可复制的,他们还可以抄近道,一套大数据优化办法,从钢厂复制到橡胶厂,只需要28天。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13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