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社会

一把伞16年 繁华都市手艺忙双塘路上修伞匠

LoadImage

张源源 摄

一把伞,16年

繁华都市手艺忙,双塘路上修伞匠

左手一把抓起5根伞骨,右手则熟练地在在伞面上转动着寻找问题,口中爽快地报出价码,然后收伞、贴标签、约定取货时间,修伞手艺人李智刚转身走进不过2平米大小的店铺,将这把待修的伞放入一旁柜子的纸箱里。大大小小、红黑蓝绿的伞堆满了纸箱,等着李智刚一双巧手帮忙“焕发新生”。

采访中,李智刚一直把“手艺人”三个字挂在嘴边,看起来平常的他说起修伞头头是道,有种眼睛会发光的自豪。他说,修伞这门手艺既帮他养了家糊了口,也给很多人带来了一种“失而复得”的快乐。

车水马龙,修伞铺子一开就是16年

“师傅我有把伞坏了,你这边能修的吧?现在能修伞的人实在太少了,我回头就把伞拿过来!”秦淮区双塘路98号,李智刚的“吴氏修伞”店铺门口,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发生。市民大多是从亲戚朋友处听来、或是从网上搜到地址又不确定是否还在营业,从南京的四面八方赶来询问。

看李智刚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对话的另一方常常舒一口气,“太好了!”

李智刚是江西人,今年43岁,1997年来到南京,2000年开始拜师学艺,大师父姓杨,在南京阳伞厂工作了一辈子;二师父姓吴,退休前是老南京晨光厂的机械师傅,店名也是按照 “行规”,取了师父的姓氏而来。

一年后“出师”,李智刚在来凤路上租了一家小店面,一个招牌、几件工具、一双巧手,就这样开始了他的修伞生涯。期初修一把伞收费3元,现在修一把普通的伞只收5元、复杂的10元,再特殊的则现场议价。

“都跟人说好了哪天来拿,那我就得赶着修好,不能让人家来的时候白跑一趟不是,手艺人赚个手艺钱,也得说话算话。”这么说着,李智刚手头的活一直没停。

从10多年前独立开店到如今,李智刚换过3个店面,都在来凤街双塘路附近,“慕名”过来找他修伞的,既有南京人,也有不少外地人。他们有的人揣着一把旧伞找遍了居住地周围的菜场小区,有的是从外地到南京旅游,碰巧在网上搜到了李智刚的店而喜出望外,连忙将伞带过来。

很多人见他的第一句话是“没想到现在还能找到修伞的,太少了!”

一根伞骨,他帮老人找回了“一点念想”

李智刚修伞多年,经手的伞已经不计其数,旺季每天可能要修20把伞,在这些大大小小、形色各异的伞里,有几把给李志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店面还开在来凤街上时,一天,一个老大姐拿来一把老式蓝格子伞,一根伞骨坏了没办法撑起来,问李智刚能不能帮忙修一下。李智刚接过伞来一看,这把伞明显用过很久,有根伞骨坏了,伞面颜色有点旧,是传统的两折自动伞。因为伞偏重,折起来又有三四十公分长,逐渐退出了市场。

看见李智刚点头说能修,这位老大姐特别高兴,一个劲儿地说“谢谢”。老人说,自己也是“二传手”,伞是从上海棉纺厂一位退休老工人处拿来的,这把伞则是上海工人的父母留下来的。“父母年纪大了走了,留下的东西不多,这把伞算是个念想。”李智刚告诉记者,拿来修的旧伞里,不少都是为了“留个念想”。

记者采访时,正好遇到一位田小姐过来拿修好的伞。这把伞一面是粉紫色,另一面涂满了黑胶,是一把阳伞。田小姐说,伞是4月底去泰国旅游时买的,当时花了近300元,一直都很喜欢。没想到回来没几天遇上风雨,这把伞的一条伞骨断了。田小姐舍不得丢刚用1个多月的新伞,在网上到处查消息,最终找到了李智刚这里。

在李智刚的店铺一角,记者看到了夹着的几张快递单,既有寄往江宁大学城、仙林大学城的,也有往四川寄出去的。他回忆,附近的安徽、远的四川重庆,他都曾有过“客户”。客人将伞送到店里,提前付好修伞费用和邮费,再由李智刚包好寄出,像这样需要“包修”又“包邮”的客人,李智刚每个月都会遇上。

糊口不易,也怕成为“最后一个修伞匠”

修一把伞5元、10元的收入远远不够养活李智刚一家人,他还兼着修箱包赚钱,自己又在外面兼职送送报纸、快递等,勉强糊口。这些年来也有人提出想跟他“学手艺”,但李智刚实在心里没谱,他不知道“徒弟”能不能靠修伞来养活自己。连他自己的坚持,有时候都带着些勉为其难的味道。

一边是肩膀上必须扛起一家老小的生计,一边又是修伞的老手艺连糊口都不易,说起这些,李智刚也有着自己的纠结:“手艺手艺,守到最后就是个不容易。”

3年前,李智刚租下的店面要涨价,算来算去觉得要亏本,他一度动了收摊不干的念头。李智刚的大师父姓杨,就住在双塘路上,杨师傅退休后又教了4个徒弟,其他人如今都改了行,只有李智刚还在修伞。

得知徒弟的念头后,当时年近九旬的老爷子没说什么话,就在李智刚店门口的小板凳上坐了3天,一早来,天黑才走,老人家不劝、也不唠叨,就是一双眼睛直盯着李智刚修伞的手。李智刚知道,老爷子这是舍不得,杨师父修了一辈子伞,要是哪天这路上再也没有一个修伞匠,老爷子肯定要伤心。

第三天,李智刚坐不住了,硬下头皮东奔西走找店面,愣是又把这个修伞店开了下去,搬到了现在双塘路98号的地址。

目前,跟箍桶、扎灯等手艺一样,李智刚的修伞技艺也得到了不少老手艺保护者的关注。虽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李智刚说,想将这份的技艺一直传承下去,让跟多人在伞这样的小物件上体验“失而复得”。

本报记者 张源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29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