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社会

小菜籽有大名堂 南京“芥子园”有望年底开放

位于老门东三条营的芥子园,在消失了数百年后,得到重建,日前已初露芳容。

芥子园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出版家李渔的故园,因为《芥子园画谱》而家喻户晓。专家认为,芥子园得到重建,对于研究李渔以及延续南京园林史的传统都具有重大意义。

芥子园延续了200年

李渔,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他自幼聪颖,世称“李十郎”,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东方莎士比亚”。李渔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笠翁十种曲》、《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

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中曾自诩“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就“置造园亭”而言,他给自己造了至少三座园林:故乡兰溪的伊园、金陵的芥子园和西湖的层园。其中,芥子园“寿命最长”,名气也最大,从康熙七年至同治年间,芥子园几乎延续了整整二百年。

为何取名为“芥子”

清康熙元年(1662),52岁的李渔举家从杭州迁居南京,先住在金陵闸附近,后来,他选址在靠近城墙的周处读书台旁边营建芥子园。

芥子,就是菜籽儿,为何给自己的私园取这个名字。李渔自己说:“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义。”也就是说,芥子园虽然小,却能包容各种景致,诸景毕集,无美不备,就像佛家所说,“纳须弥于芥子”。

芥子园虽不及三亩,但经李渔苦心经营,达到“壶中天地”的意境。小小园庭经他精心设计,倒也别有情趣。

园内有栖云谷、月榭、歌台、浮白轩、来山阁等诸景,并都题有楹联。

李渔很懂得造园艺术,院子虽小,他却巧妙地采用“借景”的手法,将园外风光巧妙地引入园中。他还在水边石矶上,塑造一尊握竿垂钓的渔翁雕像,此人是谁?正是李渔自己。

在这里出版《芥子园画谱》

历史上的芥子园至少有着三重身份,首先是园林,其次是书坊,再其次是家乐歌台。李渔也不仅是高产多能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出版家、戏剧家。

生活在芥子园中,李渔编辑出版了大量的通俗文学作品。学中国画必定要临摹的《芥子园画谱》,就是在芥子园印行的。如《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学中国画必定要临摹的《芥子园画谱》,就是在芥子园印行的。李渔还在芥子园中创办家班,也就是家庭戏班,他在园内创作剧本,指导演员排演,随后赴各地巡回演出。

芥子园更是一个文化符号

1677年,李渔离开南京,移居杭州,此后两百年间,芥子园几易其主,到民国初年荡然无存。此次,芥子园得到重建,正是历史上的李渔芥子园所在地,如今的蒋百万故居旁边。

对于芥子园的重建,南京著名学者薛冰表示:“芥子园在南京园林乃至中国园林上都占有重要历史地位。要完全复原芥子园很难,原貌完全无图、无实景、无实物可供参考,只能凭李渔《闲情偶寄》及其他相关文字记载,尽可能还原当年的风貌。”

“离开南京的芥子园就不是芥子园。”南京文史作家黄强介绍:“李渔一生没有做官,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生活很拮据。他最辉煌的时期就是在南京芥子园度过的。”

黄强认为,李渔已经将芥子园打造成品牌。芥子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他建议:“芥子园的重建,不能只是对园林景物的重建,更多的要体现李渔在芥子园生活期间的文化实践和精神。”

据了解,芥子园的重建工程已接近完工,有望在年底全面建成对外开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09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