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林大三男生骑车重走丝绸之路
以物换物,感受古老的交易方式
南报网讯(通讯员 方彦蘅 记者 谈洁)南京林业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大三学生刘磊是户外运动爱好者,他的老家甘肃天水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历史重镇。今年暑假,从南京出发骑行回家的他,顶着暴雨、烈日,重温了一段丝路。
“从南京到天水,全程1700多公里,其中丝绸之路中的一段,洛阳到天水是800多公里。”刘磊说,爱好运动的他,一直有个心愿,要在大学期间,完成一次骑行。今年暑假前,他做了充分准备,训练体能、设计路线,“每一天的里程数都进行了细化”。7月9日,一放暑假,他就从南京出发。
刘磊本来的计划是每天骑行120公里,可是,天公不作美,一开始的几天是接连暴雨,雨势大到4个小时只能骑行30公里左右,手机也因为进水坏掉了。
“记得从徐州到商丘的路上,有一段差不多200米全是没过脚踝的稀泥,车子陷在泥里骑不动,我只能脱下鞋在稀泥里推着车子、步履维艰。”刘磊说,这让他想起了以前看过的长征纪录片,虽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前辈们的艰难不易我也在其中体会一二。
暴雨之后迎接刘磊的不是彩虹,而是一路飙高的桑拿天。“当时在南京的温度还好,36度左右,但进入河南、陕西境内,温度骤升。”刘磊说,他骑行走的是312国道,一些地方在修路,沿途的沙子晒得滚烫,足有六七十度,热浪熏得他眼睛都疼。
“今年这么高的温度,是我没有想到的。”刘磊说,但是计划既然已经定好,他就没想过放弃,再难的路也得走,戴着头盔、面罩,穿着防晒袖套,每天他都在烈日下朝着目标猛踩脚踏。
洛阳的海拔是400米,天水的海拔是1000米,期间山路不断,有时候连续二三十公里都是上坡的路。“有一天,我从三门峡到渭南,导航把我带到了一条非常陡峭的山路上,而且还全是沙石路,30公里的路程,我只能推着车子前进,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才走了出来。当看到有村庄的那一刹那,我好激动,有一种旅人在沙漠里遇到水的那种兴奋。”刘磊说,找到一家饭店,吃了一碗当地的“扯面”,他才“满血复活”。
刘磊说,天水是“羲皇故里”,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历史重镇。在国家倡导“一带一路”经济圈,为了更好地弘扬丝路精神,他就想到用“以物换物”这种古老的交易方式骑行丝路。在徐州,他碰到一位爱好收藏的朋友,用一枚南林校徽换了一瓶当地自产酒;在洛阳,用酒换了牡丹扇;在西安用扇子换了一个精美的皮影戏摆件;在天水,他带着换到的皮影戏摆件,来到家乡最有名的一位96岁的老红军的病榻前,换来了老人的亲笔签名。
昨天(7月31日),顺利到家的刘磊开始整理沿途的照片和故事,他希望能够记录下自己这些美丽的记忆,让身边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丝路文化,筑梦“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