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歇尔地震仪水平向。实习生 周帅 摄
民国时期,气象与地震是不分家的。南京基准地震台作为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管理的最早地震台之一,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筹建的北极阁地震台。南京地震台几易其址,最终落户于树木葱郁、景色秀丽的中山陵及灵谷寺之间流徽榭附近。跟随紫金山记者一起去探访南京地震科学馆(隶属于南京地震台)的镇台之宝——维歇尔地震仪。
1
没撤到大后方 因祸得福
20世纪初自维歇尔地震仪问世以来,世界各国竞相购买使用。它的产地德国格廷根也成为世界著名的地震观测研究中心。维歇尔指导他的学生于1913年在格廷根大学发现在地表下2900km处为地幔与地核之分界面,就是借维歇尔地震仪的记录研究的成果。
当年,竺可桢筹建北极阁地震台,为研究地震与台风的关系从德国购买了一套大型维歇尔地震仪。这样大的维歇尔地震仪当初只生产了三套:一套被墨西哥买去,一套存格廷根使用,一套为南京北极阁使用。到现在为止,仅南京这一台85岁“高龄”的维歇尔地震仪还在运转观测。
这台地震仪至今还能运转,堪称奇迹。南京地震台组建第二年即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紧接着1937年卢沟桥事变和淞沪战事相继发生,全国进入全面抗战,国民党政府西迁,气象研究所随“中央研究院”也西迁到四川。大型维歇尔地震仪过于笨重就留在了南京,“当时地震台的负责人叫金泳琛,虽然不能把地震仪搬走,但可以拆下来藏起来。抗战胜利后,金泳琛去了航空单位,但他写信告诉当时气象研究所的所长赵九章此事。”南京基准地震台测震室主任殷翔说。
没能被撤到大后方,反而因祸得福。“听地震台前辈讲,当时在西迁的途中,运输地震台科研仪器的火车遭到日军的飞机轰炸,仪器都没了。”殷翔说。
2
一大一小 记录立体波动
这台维歇尔地震仪由大小两座仪器构成,分别感知地面的水平振动波、竖向振动波,较大的仪器是测水平向的振动,小的是测垂直向的振动。因此,这台仪器可以接收四面八方的地震波。较大的地震仪体内装满铁矿石,“腰间”有个小锤不停左右摇摆,两侧黑色纸张上清晰可见其记录的地震波动。当初的地震图是用笔尖在烟熏纸上记录下来的,为了战胜摩擦,取得较高的放大倍数,地震仪的重锤质量做得较大,这台水平向摆锤重17吨。
此外,这台地震仪水平向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结构,东西和北南两个水平分向共用一个摆体。
很多人都对这正面黑色,背面白色的烟熏纸好奇,地震台的专家告诉记者,这上面的黑色粉尘,其实就是用煤油灯熏出来的。
“只要对着这个17吨的庞然大物猛吹一口气,金属笔尖就能在烟熏纸上记录下波纹。”殷翔对这台维歇尔地震仪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维歇尔地震仪没有电子放大设备,是机械杠杆放大,以重锤做动力。”
南京地震台的大维歇尔地震仪记录性能特好,对300~1000km 震级在5—6级的地震或2000km左右的7级上下地震记录不仅异常清晰,而且不限幅,1976年5月29日20时至22时云南龙陵地区连续发生两次7级以上的地震,全国各台仪器都限幅了,只有南京地震台的这台大维歇尔地震仪不仅没有限幅,而且能可靠地辨认出两个地震谁大谁小。
说起2012年7月20日扬州高邮、宝应交界4.9级那场地震,殷翔说,因为距离震中较近,这台维歇尔地震仪的笔尖都被打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