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传统重阳节了。关于重阳节的民俗,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登高”。其实,业已消失的南京重阳节有趣民俗还有不少,记者采访了有关民俗专家,查阅了相关文献,为您勾勒出一幅昔日的南京重阳民俗图景。
到北极阁买一把菊花
南京地方志专家陈济民告诉记者,中国人过重阳节的传统民俗,如佩茱萸、饮菊花酒、登高,在南京地区古已有之,流传千年。和外地相比,南京这些重阳风俗形成得还要更早一些。
西晋周处《风土记》 就写道:“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菊花会”,说明西晋时南京就有这一套重阳习俗了。
重阳的各种民俗中,民众参与度最高的应该是登高。陈济民说,重阳登高,是一项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热衷参与的活动。南朝永明年间,齐武帝就经常带着群臣,在重阳节这天到东郊孙陵岗登九日台。以后历朝历代,重阳节南京人必定登高,雨花台、北极阁、幕府山,是重阳节登高绝佳去处,这些山普遍不高,活动强度不大。
民国学者潘宗鼎的《金陵岁时记》中这样记载:重阳节,南京人到北极阁登高,“山后花农多以种菊为业,紫艳黄英,垄亩相望,游人载菊而归。俗云‘山后看菊’。”
由此可见,民国时的重阳节,还有个“山后看菊”的项目,也就是到北极阁山后买菊花,可惜的是,如今的北极阁已无花农种菊了。
国学大师夏仁虎在《岁华忆语》里说,昔日南京人重阳登高,不仅仅是登高健身,也是一场全家出动购物的乐事。比如,去雨花台登高的,往往会买回来精致的雨花石,以备冬天养水仙时使用。还有人家登高回来,顺便买新上市的糖炒栗子品尝。
“枣栗糕”寓意“早立高升”
前面提到了菊花,陈济民告诉记者,“菊花”是昔日重阳节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重阳节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家家户户都要在花瓶里插上菊花观赏。”陈济民告诉记者,当年沿街店铺,到了重阳节这一天,都要在路边门前摆上若干盆菊花,仿佛在比哪家摆的菊花好看、上规模似的,数百盆菊花摆在一起,层层叠叠,称作“菊山”。菊花还能制成“菊花酒”,“菊花酒”也是昔日南京人过重阳节必喝的。
说到了喝,再来说说吃。陈济民说,现在很少看到有“重阳糕”了,在过去,“重阳糕”是南京人过重阳节必吃的节令糕点。明代《正德江宁县志》 等地方古籍里记载,重阳糕以面粉制成,有的糕中加枣,栗,也叫做“枣栗糕”。这种糕适合给年轻人吃,有“早立高升”的意思。有的重阳糕里面裹上肉馅,被称为“骆驼蹄”。
重阳糕上往往要插一面小旗子,也就是所谓的“重阳旗”。“重阳旗”多为五彩三角形,有的是儿童雕镂出来的剪纸,中间还嵌一个“令”字。重阳旗也有大一些的,那就不仅仅插在重阳糕上了,也可插在门头上、山顶上。过去,如果重阳节这天嫁女儿。娘家要送彩色的重阳旗和时鲜礼盒,也就是“重阳节盒”,取谐音“结合”的吉祥寓意。
除了重阳糕,过去南京人重阳节必吃的还有螃蟹,持螯赏菊,品重阳糕,喝菊花酒,一桌南京味儿的重阳节盛宴就算“齐活”了。
老板为啥要请客
关于重阳节,老南京还有不少谚语,比如“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意思很容易理解,重阳到了天气转冷,夏天衣服得收起来以备明年再用了。
“重阳无雨望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这句和气象有关的老南京俗语更奇妙。说的是重阳这天如果不下雨,就要看九月十三下不下雨。如果九月十三不下雨,那么这个冬天雨水就会比较少。
九月初九、九月十三以及整个冬天的雨水,为何有神奇的联系呢?这句来自老南京人生活经验的俗语并没有道明,不过,这句俗语似乎很灵验。《岁华忆语》中就说,此谚语“占亦屡验”。
陈济民告诉记者,明清一直到民国,南京人的重阳节还有个独特的规矩,那就是重阳节晚上,老板要请店里伙计吃饭。“铺家治酒剥蟹,以犒店伙,佐以咸鸭”,可见“福利”不错,有酒有螃蟹有板鸭,当时还有人为此写了一首诗:“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职工一夜登高酒,篝火鸣鸡夜作忙。”
“过去重阳节为什么老板要请伙计吃饭呢?一是为了感谢员工的勤劳,二是告诉员工,从重阳节开始就要忙了,要忙到来年清明,请吃饭,等于是做个鼓劲动员!”陈济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