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成江宁开发区转型升级新“引擎”
智能工厂数量占全市“半壁江山”
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加紧生产机器人产品。该公司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业务收入年增速保持百分之百左右的增长。 本报记者 崔晓 摄
走进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仿佛进入了一个“人机交互”的世界。为数不多的工人正对一台台型号、外形、功能不一的工业机器人进行调试,很快,这些机器人就将发往全国各地的制造业工厂,在折弯、码垛、焊接、3C产品抓取等岗位“上岗”,取代人工劳动。
除了造机器人,埃斯顿也积极打造“智能工厂”。如今,在这家企业的一些项目车间,借助移动互联网、智能传感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生产全流程可感知、可监控、可追溯,一旦有设备坏了,“智能工厂”可以像医生一样自我诊断。随着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研发的日益成熟,在不久的将来,“用机器人造机器人”将在埃斯顿的车间里成为现实。
近年来,南京埃斯顿已研制生产出数十种规格的工业机器人,自主知识产权化率达到75%以上,行业影响力越来越大。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3年开始示范应用、推向市场以来,埃斯顿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业务收入每年都有百分之百的增长,今年预计依然会保持这一增速。
如今,在江宁开发区内,已有包括埃斯顿机器人在内的智能制造企业1000多家,覆盖汽车制造、智能电网、高端装备等相关行业,打造了江苏省高档数控机床及智能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数量占全市“半壁江山”。
在智能电网产业领域,江宁开发区的南瑞、国电南自、南瑞继保等企业先后获批省、市级智能工厂或车间。其中,南瑞继保车间累计改进工艺七八十项,核心工装、调试都已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累计实现产值40多亿元,目前6条生产线上操作人员仅70人。群创光电公司主要从事液晶模组制造,原本人工环节多、良品率存在瓶颈,通过引入自动检测设备代替人工检测,并将生产设备接入互联网,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如今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除了智能电网、高端装备等这些尖端产业,传统产业也在不断提档升级。音飞储存公司通过“机器换人”和“互联网+”,办成了国内最大的智能仓储设备企业。如今,企业生产线上不见几名工人,机器人抓取型材切割、焊接、码放,完成四五道工序。货架仓储可根据“菜单”选取货品,再由穿梭车、升降梯货箱放归原位,实现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的转变。如今,江宁开发区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占重点项目总投资的比重已超过30%。
江宁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万平介绍,智能制造是工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江宁开发区在产业方向上向智能制造聚焦,在产业政策上向智能制造倾斜,在人才资源上向智能制造集中,以智能制造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已经达到90%以上。
目前,江宁开发区已打造空港经济开发区、江苏软件园、无线谷、九龙湖总部园等个性化功能平台,落实并配套各级引导资金,加大对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的财政扶持力度;同时还通过推广装备智能化改造等手段,帮助企业提升智能化水平。智能制造已成为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本报记者 张璐 本报通讯员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