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养虾引入生物新技术
高密度、零排放,年产量是传统模式12倍
南报网讯 (记者 张婷) 对不少虾农而言,天气、温度如何有效控制一直让人头疼。在我市汤山的一处水产养殖基地,工厂化养虾模式以及生物絮凝技术的应用,让对虾的养殖不再受制于环境影响,这种养殖新模式不仅能做到高密度、零排放,还可一年三季出虾,折算后每年亩产量可达1.8万斤,是传统养虾模式的12倍。
昨天上午9点多,在汤山街道鹤龄社区,虾农高雷从养殖池中提起了圆形的料台,观察对虾进食情况。在方形的养殖池中,浅青灰色的对虾时不时游来游去,身体很是灵动。
1年前,虾农高雷租下了这间8000多平方米厂房尝试南美白对虾的工厂化养殖,并将厂房划分成了苗种一级淡化车间、二级标粗车间、成品虾养殖车间3个不同的区域。
“分开养殖是为了精养、集约化。一般而言,从海南发来的0.5厘米长的小虾苗会先放到苗种一级淡化车间,平均每个12立方米的养殖池可以放40万尾虾苗。10天左右再放到二级标粗车间,进行针对性的饲养管理,这时候投放密度降低,一个30立方米的养殖池可以放2000尾对虾。”高雷介绍,一个月后,对虾长到5厘米左右就会进入成品虾养殖车间,48个养殖池共3000个立方米,密度控制在每立方米500尾,经过2个月时间就可以对外销售。
那么,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是如何促进对虾顺利生长的呢?记者了解到,对虾养殖的3个阶段所喂养的饲料是不同的专业配方饲料,以保证对虾所需要的营养,而且整个养殖过程不使用消毒剂、抗生素以及药物。此外,3个区域的温度始终控制在25℃—28℃之间,鼓风机24小时运作,保证对虾生长环境。
记者发现,与外塘养殖不同,工厂化养殖池里的水不是绿色,而呈现棕褐色,舀一瓢上来,里面没有任何沉淀物及虾类粪便。
水质呈棕褐色的秘诀在于生物絮凝技术。“我们在水产养殖中引进了生物絮凝技术,整个养殖系统实际上是一个菌相控制系统,以益生菌为主,所以水质会呈现棕褐色。”高雷介绍,絮凝剂呈灰白色粉末状,每个养殖池每周会放5克—10克,用以分解水体中的虾粪及剩余饵料,加上沉淀池中益生菌对水质的净化,养殖池基本可以实现零排放、零换水,大大减少水处理费用。
工厂化养虾及生物絮凝技术的应用控制了养殖池内的生态环境,具有隔离病原、提高产能、节约人力、减少污染等优点,为对虾创建一个最佳的生存和生长条件。高雷介绍,传统池塘养虾,一年一季,每亩产量1500斤,他的养殖基地可以做到一年三季出虾,折算后每年亩产量可达1.8万斤,是传统养殖模式的12倍,年净利润可达上百万元。
据悉,高雷的养殖基地今后还将与同济大学合作,尝试进行水产养殖的半自动化,在检测水质、投喂饲料等方面做出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