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爱南京了》引发南京人热议与思考
听听文化名人怎样“爱南京”
王伯昭
张嘉佳
文章截屏
近日,一篇名为《我不爱南京了》的文章刷爆了南京人的朋友圈,在网络上迅速流传。该文章以犀利的言语,对南京的城市气质、空气环境,以及南京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点评,并毫不留情地将南京定位成“没有活力,中老年之城”。文章一出,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和争议,点击率一路暴涨,并迅速突破了10万+。
《我不爱南京了》列数种种不爱南京理由
这篇《我不爱南京了》一上来就指出了南京的痛点,“又到了南京最糟糕的季节:雾霾非常严重,到处都很脏,湿冷。周围的人动不动就随地吐痰。”之后,文章继续写道:“我其实很疑惑本地那些公众号都在写什么?南京就这点破事能写多久啊?” 文章甚至写道,自从玄武湖和中山陵免费之后,就慢慢变丑了。
对于南京人,文中的评价是“安于现状”,并将南京定位成“没有活力,中老年之城,事业单位之城”“没有什么好的企业,除了事业单位或者国企之外,你找不到什么有活力的公司”。
看到这里,作为南京人是不是想骂人的心都有了?但文章的作者依旧没有善罢甘休,继续列数了种种不爱的理由,“南京房价很高,工资很不高。要吃点健康简单的东西,也就只能去一下新元素或者wagas这种上海人早就吃腻了的东西;罗森这种上海遍地都是的超市在南京开业的时候,竟然排队排了两个星期都挤不进去;南京竟然连COS都没有!所以我根本也不知道去哪里买衣服。到处都脏死了。永远在施工。永远永远在施工。没有一个地方不在施工。”
以偏概全引发南京人热议、思考和诘问
这篇文章于11月20日发表之后,点击量暴增,并迅速突破了10万+,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对于深爱这座城市的南京市民来说,面对这篇文章情绪是复杂的。一些人觉得文章戳中了南京的痛点,但更多的人开始思考:文章发布者似乎专门挑选普遍存在的城市病放到南京身上,并无限放大。
网友陈小姐对文章中的观点表达了不满,并朋友圈留言转发:“文中处处拿南京和上海比较,觉得作者三观不正。我爱我的南京,我爱宁静的城南老街,种满梧桐树的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网友张先生也表示了自己的不满,他指出作者在文章中列举的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发展中城市都会出现的问题,以这种戾气抹黑南京,不知作者居心何在?城市是有“心”的,是有“灵魂”的。生活在这座城市当中的你我,一屋一瓦、一草一木以及点点滴滴就是“她”的“心”。你若热情,“她”便多一份温暖;你若冷漠,“她”便少一份温度。孙女士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个城市发展是需要时间的,是一步步去成长的。如果爱一座城市,就陪着她成长、包容她的不足,并不是嫌弃她。”
文化界名人
表示自己“爱南京”
与作者的态度不同,与南京有着交集的文化名人,则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南京的喜爱之情。
作家张嘉佳在南京生活了十多年,他称自己从1999年来南京上大学,便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我书里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南京,每个人物都有南京人的鲜明特点—— 大萝卜 ,实心眼,很容易让人亲近”。
尽管现在因为事业需要,张嘉佳在北京发展,但他骨子里一直把自己当做一名南京人,他还和老友在1912开了家“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餐厅,“我的手机一直是南京的号码,我的户口在南京,我买的唯一一套房子也在南京。”在张嘉佳的心目中,早已把南京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每个周末,他都会回到南京的房子小住,他半开玩笑地说:“ 南京的大街小巷都融入了我张嘉佳的爱恨情仇。”对于文章中的观点,张嘉佳并不认同,“这篇文章是夹杂着作者的个人情绪的,每个城市都有他独特的特征,没必要因为自己生活得好不好就来评价一座城市。”张嘉佳一直觉得,“在南京生活的幸福指数还是挺高的。”
在《西游记》中饰演“小白龙”的王伯昭是南京人,走南闯北到处拍戏,在他心目中,最喜欢的城市还是南京,“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在以偏概全,放大的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也是发泄她自己的个人情绪,她根本没有读懂南京。”对于文章中所指责的南京的缺点,他一一反驳:“说南京人动不动随地吐痰,我真的很少看到,其实其他城市也会有到处吐痰的人。说南京的景点只有中山陵和玄武湖,我也不认同,我回南京的时候,经常会去城墙边走一走,或者去一些小庭院喝喝茶,人生何处无风景呢?关键的还是自己的心态。自己心中是一团乱草,看什么也就都是乱糟糟的。”
王伯昭觉得,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这座城市彰显出自己独特的魅力,“文化味”本身就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文化也滋润着这座城市的人民,“南京汇聚了全国文化和书画界的精英。到处都有文化、有故事。梧桐树、老城墙、古建筑保存得非常好,新街口又非常现代化,是一座传统和时尚交相辉映的城市。总之,南京是一个非常值得静下心来好好品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