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本地菜”焕发生机
“矮脚黄”玩新花样 “野八鲜”走进电商
农户张代英在田里打理“九头鸟”、“矮脚黄”等蔬菜。本报记者 王聪摄
老南京心目中的过冬“本地菜”,正迎来销售的旺季。然而,人们却很少知道,这些本地蔬菜在选种培育、种植方式、销售模式上正悄然变化,渐渐焕发新生机。
日前,记者来到栖霞区八卦洲农户张代英家,她在院子里晒了一地自家种植的“高桩白”,这是白菜的一个品种,主根粗大、叶片较短,适合做腌菜过冬食用。她介绍,把肥头长茎的“高桩白”铺在地上,或挂于长绳晒干,然后放进大缸,撒一层大盐码一层菜,再用石头压紧,春节时就可吃到脆嫩咸香的腌菜,“九头鸟”的腌制方法也是一样。她说:“这都是本地菜,但我们种的时候并不留籽,而是去种子站买。现在已有专业的技术合作社负责选种育种,从技术站买的种子比我们自己的好,种出来的菜又漂亮又好吃。”
农户汪开银种的是南京本地菜马兰头、观音菜、茼蒿等。每逢上市季节,他的菜运到城里菜场,只要菜堆上插个“八卦洲本地自产”的手写牌子,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种了几十年、吃了几十年,本地菜品种变化不大,因为老南京人都好这一口。不过,我也逐渐在改良种植方式,比方说给它们覆膜。”在汪开银的菜地里,他边说边指点给记者看,只见地里的马兰头、茼蒿等都一片片被覆在塑料薄膜下,既可保温、防虫,产量也更高了。他说,今年6月下的菜籽,现在正是吃茼蒿的时候。覆膜后,到了过年时茼蒿还能摘着吃。
八卦洲“野八鲜”(芦蒿、茭儿菜、豌豆叶、荠菜、枸杞头、马兰头、菊花脑、苜蓿头)在南京人眼中不仅是好吃的本地菜,还代表着健康和有机。下坝村第一书记陈昌仁介绍,村里与江苏云众公司合作了“云芝益站”电商平台,村里负责收农户的菜,安排好储藏、运输环节。云众公司在国内拥有200多家电商实体店,负责销售,打响八卦洲“野八鲜”的名气,扩大销量。
龙潭街道盛产“水八鲜”,莲藕、红菱、茭白、芡实(鸡头果)、荸荠、水芹、莼菜、慈菇等,都是南京人熟知的本地菜。当地种植大户赵必奎等都是农民创业的典型,他们的初级农产品如莲藕、荸荠、水芹、荷叶等,现在都提供给厂家进行“深加工”,农产品变身“商品”,销售到生态旅游区等地,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种植户马大平介绍,他创新出了莲藕与龙虾套养的方式。每年七八月份将小虾放入荷塘,次年春天即可捞出青壳虾。荷塘里养出的龙虾肉质饱满,最大一个有一两五钱重。他的龙虾以荷塘里的水草、鱼虫为食,然后在它们影响莲藕生长之前就被捞出,以确保莲藕的品质。
本地菜不断发生静悄悄地变化,这一变化更包括“辐射外地”。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侯喜林告诉记者,南京人冬季最喜欢吃的本地菜“矮脚黄”种植历史悠久,而发生在“矮脚黄”身上的“科技变化”一直在持续。15年前,南京农业大学通过染色体加倍,把小白菜品类中的“矮脚黄”由二倍体培育成四倍体新品种,品质提高、口感更好。
近年来,“热火一号”、“热火二号”、“龙虎寒一号”、“暑绿”等新品种青菜不断出现在百姓餐桌上,它们都是以“矮脚黄”作为亲体材料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如今,除了在南京地区种植外,新一代南京“矮脚黄”的种植面积已扩散至整个长江流域,重庆、武汉、上海等城市都有种植和销售。目前,矮脚黄一年在全国的播种面积约2000万亩,其中,南京农业大学培育的17个矮脚黄品种等占了总数的近30%。
本报记者 于洁尘 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