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投2000万把党建基地办进生产队
村民家里的“党群驿站”暖心又贴心
村民家中的党群驿站。本报记者 于洁尘 摄
80岁的陈尚玉是栖霞西岗街道桦墅村杨柳塘的老农,嗜书如命的他,每天都要泡在生产队长王国保的家里。
王国保家哪来这么大的吸引力?
4日上午,记者走进他家小院,迎面而来的是民房门口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跟党走,共筑中国梦”的大红招牌。
原来,王国保家一间70多平方的屋子,已变成了杨柳塘生产队的“党群驿站”。走进屋内,只见屋顶用原木铺设一新、一张大书桌可以围坐二三十人,还有电脑、空调柜机、投影仪,以及一排排的书架。王国保说:“各种书籍有2000多本,还有无线网呢。生产队的老老少少每天都要来坐坐,上午和晚上人最多。”
66岁的王国保家院大屋多,共有420多平方,家里9口人完全够住。杨柳塘生产队有150多口人,平时还真缺少一个可以活动的阵地。今年5月,他拿出这间屋子,无偿提供给桦墅村建党群驿站和桦墅学堂。家里人特别支持,老伴说:“孩子们平时都在外上班,过去冷清的院子,现在每天都热闹得很,大家都说这是个暖心又贴心的好地方。”
杨柳塘的所有村民,出家门走到老王家的“驿站”,三五分钟就能到。陈尚玉爱看书,几乎每天都坐在这里,此刻他正在钻研《十九大报告读本》,一旁74岁的退伍老兵汤大华说:“别看我们是农民,学习十九大精神可不含糊,村里11个党员,最近经常在这里集体讨论报告。”不仅是学习研讨,村里六七个老党员还组建了“党员志愿者队伍”,平时义务在村里巡逻、调解纠纷,他们把这里作为志愿者基地,经常一起接待村民、研究“工作进展”。
讨论党建工作、读书学习、有时还上网看新闻、用投影仪看电影,这间屋子成了村民生活中的“核心阵地”,过去打牌摸麻将、聚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的事情少了,大伙儿变得更充实、更文明。汤大华补充道,“这里也是民情接待站、网格服务点和‘议事厅’。村里大小事务,都在这里协商解决。”
确实如此,见到桦墅村周冲党支部书记赖睿也来了,汤大华赶紧反映,有户村民想办农村医保,想知道具体怎么操作。赖睿一番介绍后,老汤频频点头“这就告诉他去”。
“过去要下生产队办事或是提供服务,得一户户跑,或是通知村民去村上开会。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叫他们跑半个小时去村上,我们也于心不忍。王国保免费提供屋子,村里出钱搞装修、买书籍设备。”赖睿说,“家门口有了阵地,村民方便,我们下来服务也方便了。”
桦墅村11个自然村(生产队)里,这样的微型党建阵地已有6个,近期还将陆续再建3个。村民家中的驿站大多自愿无偿提供,家庭条件差些的村里则会每年给两三千元租金。赖睿说:“最新的政策、最重要的精神、定期的党员活动,通过遍布每个生产队的驿站,可以第一时间传递给村民。”
“党群驿站”并非桦墅仅有。在八卦洲街道,这样的设在村民家的“党群驿站”已遍地开花,“党员—党员家庭—党群驿站(党小组)—党支部”的四级基层网格党建体系,让党的声音一传到底,解决了村民“有话找谁说、有事找谁办”等现实难题。
栖霞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该区设立了“红栖霞”党建阵地建设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两年时间标准化推进社区(村)—小区(自然村)—城乡公共空间等领域的“红栖霞”品牌服务阵地建设。对验收达标者,将按照30万、2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红栖霞”党建标识,将遍布每个自然村、每个生产队。
本报记者 于洁尘 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