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家书”征集暨诵读“抗战家书”线下活动昨落下帷幕,诵读者——
“苦难惨痛的历史不能忘记”
江苏广播主持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姜林杉诵读家书。
一封封家书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也传递出先烈们对家人的无尽牵挂。昨天,南京“抗战家书”征集成果展暨诵读“抗战家书”第六场活动来到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知名主持人、大学生、朗读爱好者等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士诵读了抗战家书。通过家书的诵读,大家一起重温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感悟先烈们不畏牺牲、为国捐躯的坚强意志。
“金话筒”奖获得者诵读旅菲华侨家书
活动开始后,第一个诵读的是江苏广播主持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姜林杉,她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林锡国写于1931年10月31日的家书《同心奋斗 挽救危亡》。这封家书是泉州籍旅菲华侨林锡国寄给儿女的侨批。所谓侨批,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及家书。在远隔重洋的情况下,侨批往来十分不易。可是林锡国先生在这封短短的家信中,主要谈的却是国事。信中,他对日本侵略者表露了发自内心的强烈愤慨,表达了对亡国的深切哀痛,同时勉励儿女努力念书,做一个替国家争气的人。
国难当头,林锡国在家书中对于尚在年幼的子女教诲:“国难一天严重一天,凡是中国的国民,都要尽国民一份(分)子的责任,同心奋斗,挽救危亡”,及时勉励他们“应该努力念书,做一个替国家争气的人”,充分表现出这位身居海外虽是普通教员的华侨,深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及“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情怀。
参加此次诵读活动,姜林杉感慨很多,她说:“这一封封抗战时期的书信,饱含家国情怀,读起来特别感动。正是有那么多爱国志士不畏强敌、英勇抗争,才有中华的崛起、强盛!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现场讲述日军暴行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高山(右)诵读家书。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德寿(左)。
昨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保卫战参与者、92岁的李高山来到活动现场,为大家诵读《刘宗歆致妻书》。李高山坐着轮椅,被儿子推到台前,他挣扎着站起来,向大家敬了一个军礼。
李高山诵读的这封家书是刘宗歆烈士在南京保卫战打响前,来宁参加战地救护集训时的致妻信件,寥寥文字对全民抗战前夕南京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作为一名医生,对新技能新学识的渴望,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诵读结束后,李高山表示,抗战时期,将士们为民族国家浴血奋战的同时,也惦念着自己的家人,爱国又爱家,这对现在的人很有教育意义。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德寿为大家诵读《江南水泥厂职员避难时信函》。江南水泥厂职员刘汉增、胡庆泉、刘绍卿、王士华四人,在逃亡途中屡遭寒冷、饥饿、抢劫和生命危险种种磨难,最后各自回到原籍。其逃难经过,刘汉增写了13页信纸,于1938年3月10日寄给上海庾宗?、赵庆杰。这封书信详细描述了水泥厂职工逃难过程,反映了日军侵略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种种苦难。
陈德寿在活动现场还向大家讲述了他们一家的经历。“日本鬼子侵占南京时,我才6岁。”陈德寿说,当时家中共有8口人,他姑母带着小表弟、小表妹与他们住在一起,他母亲怀孕快生了。记得那天,一个日本鬼子拿着一支长枪来到家里,想要侮辱姑母,姑母死活不从。日本鬼子恼羞成怒,在枪上装上刺刀,对她就是一刀,连续刺了6刀,然后扬长而去。姑母倒在地上,由于流血过多,她痛苦地呻吟道:“妈,疼死了,给我一碗糖水喝。”奶奶刚从后面房子里端水过来,她就没气了。陈德寿的父亲陈怀仁当时30多岁,姑母出事时,他不在家中。那天鬼子在天青街放火,街坊邻居去救,父亲也去了,被日本鬼子抓走了。后来才得知父亲被日本鬼子杀了。
“亲人在那场灾难中惨遭杀害,现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但是苦难惨痛的历史不能忘记,要铭记历史,自强不息!” 陈德寿说。
大学生集体诵读
饱含深情催人泪下
大学生诵读家书。
1939年,中国半壁江山沦陷,滇缅公路成为唯一物资大通道。当时急需大批汽车司机与机修人员,3000多名南洋华侨为此归国参加抗战,他们就是著名的“南侨机工”。当时回国的女机工一共只有4人,时年25岁的白雪樵就是其中一位。白雪樵临别时给父母留下告别家书,这封家书被许多报纸登载,其报效祖国言行,激励无数青年共赴国难。
“亲爱的双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安危莫卜。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更是令人哀惜不置的,尤其是在祖国危难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晓庄学院大学生集体诵读《白雪樵致父母书》,饱含深情催人泪下,“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字字句句流露出白雪樵对家的眷念,对祖国的热爱。
抗战胜利后,白雪樵回到马来西亚成为一所小学的校长。1949年10月1日,白雪樵动手做了一面五星红旗,在学校里升起,这也是马来西亚槟城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1951年,白雪樵再次回到祖国。不久后,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广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直到退休。后来她一直活到了100岁,2014年去世。
参加诵读的晓庄学院大学生孔佩雯告诉记者,参加此次诵读活动的都是大一学生,这是他们一次近距离接触历史的机会,对以后的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有很好的帮助,也受到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征集到37封“抗战家书”百万网友积极参与激发爱国热情
昨天,南京“抗战家书”征集暨诵读“抗战家书”活动的最后一场线下活动落下帷幕。此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进行,一封封抗战家书从无声化为有声,让大家了解到家书背后的感人故事,激发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热情。
为铭记民族历史,弘扬抗战精神,今年7月—12月,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办、市委老干部局、市民政局、市档案局、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广播电视集团、现代快报社等单位,联合开展了南京“抗战家书”征集暨诵读“抗战家书”活动。活动以“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线上线下融合,主要由南京“抗战家书”征集、朗读者招募、现场朗诵活动、新媒体再现精彩诵读片段等板块组成。活动开展以来,共征集到37封抗日战争时期的书信。这些七八十年前的珍贵书信,内容既有抗日将军对晚辈的谆谆教导,有“民国第一清官”对同事的关怀支持,亦有中国远征军和从军学生的分享鼓励……他们以朴实的语言、纯真的情感,记录了抗战的心路历程,抒发了爱国爱家的赤子之心,体现了为民族解放和家国安宁而奋勇战斗的壮志豪情。通过寻找这些穿越历史硝烟的南京“抗战家书”,也让大家了解到“抗战家书”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为充分展示这些家书中所蕴含的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活动主办方在“7·7” “8·15”“9·18”等重要时间节点,连续举办了6场“抗战家书”线下诵读活动。
7月7日,第一场诵读在鼓楼区颐和路社区将军馆启动,6位来自南京朗诵领域的名师名家,饱含深情地为大家诵读了中宣部出版的《重读抗战家书》中的6封家书。
7月17日,第二场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6位北京高校教师作为代表,饱含深情,朗诵了包括《王传馥致父母书》《程雄致父母书》《唐仁?致妻书》等6位革命先烈的家书。
8月15日,第三场活动走进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南京朗诵名家、抗日航空烈士亲属、抗馆讲解员等人士,用诵读“抗战家书”的方式,讲述了当年中国空军与日军航空队殊死搏斗的故事。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第四场诵读活动走进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抗战老兵、纪念馆馆长、学生代表用诵读“抗战家书”的方式,致敬胜利日。
9月18日,第五场诵读活动在中山东路1号的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营业部举行,抗战老兵、“南京十大杰出青年”代表、市民朗读者、诵读名家、工商银行员工等来自不同领域的9位人士参加诵读。
“抗战家书”的线上诵读,得到了姜昆、王刚、蒙曼等10多位文化名人的积极响应,他们主动领衔参与活动,众多市民和网友也踊跃报名参加诵读,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爱国行动,覆盖人群超过200万人次,也很好地弘扬了抗战精神,激发了大众的爱国热情。
南京日报南报网将这些诵读音频制作成《岁月留声机》和《有声诵读明信片》新媒体作品,进行广泛传播,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激发了公众的爱国热情。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万人次点击收听了“抗战家书”音频。
《白雪樵致父母书》
亲爱的双亲:
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安危莫卜。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更是令人哀惜不置的,尤其是在祖国危难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这时候,能亲眼看见祖国决死争斗以及新中国孕育的困难,自己能替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是不曾辜负了。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虽然在救国建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女儿雪娇留书
廿八年五月十八日
家书背景
1939年,中国半壁江山沦陷,滇缅公路成为唯一物资大通道。当时急需大批汽车司机与机修人员,3000多名南洋华侨也为此而归国参加抗战,他们就是著名的“南侨机工”。当时回国的女机工一共只有4人,时年25岁的白雪樵就是其中一位。这封信写于1939年5月18日。她临行前留给父母的家书被许多报纸登载,其报效祖国言行,激励无数青年共赴国难。在山河破碎、九州悲泣的危亡之际,“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中华儿女的拳拳报国之情如涓涓细流汇聚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书写出全民族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同心奋斗 挽救危亡》
我的亲爱的儿子琼英和本渊:
我接着你们八月十九日和九月十一日写寄给我的信,安慰的很!目前我的唯一希望你们,就是在这东三省失地,还未收回,那里三千万的同胞,在暴日的铁蹄下,被他蹂躏残杀,身受亡国惨痛,国难一天严重一天,凡是中国的国民,都要尽国民一份(分)子的责任,同心奋斗,挽救危亡。你们虽然是小小年纪,也应该努力念书,做一个替国家争气的人,切嘱。
外付大洋十元,你们可以留下一半做零用,一半拿给你们的母亲收用,余话再谈吧!
锡国
十月卅一日写
家书背景
1931年10月31日,旅菲华侨林锡国给其子女寄来的侨批,谈的不仅是家事,更多的却是国事。信中,他对日本侵略者表露了发自内心的强烈愤慨,表达了对亡国的深切哀痛,同时勉励儿女努力念书,做一个替国家争气的人。
这封侨批原件由林锡国儿媳王燕燕女士收藏。在远隔重洋的情况下,侨批往来可谓不易,可是林锡国先生在家信中主要谈的却是国事。信中对于“九一八”事变后国土沦丧、同胞在“暴日的铁蹄下”被蹂躏残杀及“身受亡国惨痛”表达了发自内心的愤慨及哀痛。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许琴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