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社会

换下农具拿起相机 这对情侣为山民办了个摄影展

生活里,我们总是以“闯入者”的身份进入“他人”的空间,用各种设备记录下眼前所见事物。而“他人”又会记录怎样的世界呢?近日,南京一小伙儿和女朋友带着10个胶片相机和10卷胶卷进入山村,把相机交给了村子里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居住者,让他们在村子里拍三天。他们还给山里的“摄影家”们办了一个展,取个好听的名字——“过路人”纪实摄影展。

留在南京成立了“黑猫放映室”

郑社和曹岩两人都曾在南京读书,因为南京浓厚的人文环境有利于艺术创作,毕业后双双留在了南京。“我们在南京读书,也积累了许多资源。”因为都是学传媒专业的,所以对影像类产品有着深深的痴迷,于是毕业后成立了“南京黑猫放映室”的工作室。目前,已经进行了8场学术交流活动。

发起“山中 十人”摄影实验,源于两人对乡村建设的理想。“带过去的资金是物质财富,但艺术温饱的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小郑说:“艺术不只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不是只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玩摄影,他们也可以。”

艺术家为了获得创作的灵感会走进大自然,走到乡村采风,村子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就常出现在艺术家作品里。“但他们知道自己以及自己周边的环境在别人作品里是什么样子吗?”小郑说,获取应该是相互的,“我们获取灵感,他们获取新知”。于是他策划给山民们办一场摄影展。

他买了10个胶片相机,不仅是胶片相机操作比较简单,其实还有更为深刻的用意。“摄影最初的时候就是胶片,回到过去,回到本真。”小郑撩了一下他飘逸的长发说:“胶卷只有27张,意味着拍摄前要取舍,什么值得拍,什么不值得拍,这样拍摄的照片才更珍贵。”

乡村出诊途中记录下乡村日记

在男女比例和年龄层次均衡的前提下,他们选了十位山村里的生活者和居住者。有客栈老板、有村卫生室医生,有外来媳妇儿,也有驻村自媒体人。

小郑告诉记者,从十几岁的顽童,到七十岁的老人,当拿到相机时都很兴奋。“我们手把手地教他们使用一次性的胶片相机,大家都觉得取景框里的世界是奇特又神秘。”11岁的小姑娘20分钟拍完了27张,42岁的大夫三天没有拍完27张。

意外与惊喜并存。曹岩说,胶片冲洗出来后,最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村卫生室的叶医生。“他是当地卫生所的唯一的医生,可能是工作太忙了,三天只拍了几张。虽然叶大夫照片和另外九位“乡村摄影家”们一样,都取材于工作、生活场景,但照片里面有很多都市人不知道的一面。“这几张照片都是叶大夫去给村里新生儿上户,建立健康档案时拍摄的。”因为没有了解他们的拍摄动机,曹岩计划着回访他们,并做成纪录片。

当照片冲洗出来后,最让曹岩惊喜的是那位驻村自媒体人里雅的照片。“他绝大多数照片都是在农场婚礼上拍摄,穿着西服和婚纱的新人旁边就是猪舍、散养的土鸡、稻田,反差剧烈。”曹岩说。

有人离开农村,也有人回到农村。新人选择在古朴的农场的桂花树下办一场西式田园婚礼,亲朋好友悉数到场庆祝,等待婚礼开始的妇人们站在石头上翘首以盼。“这张照片不是摆拍,是等待。”里雅拍摄的见闻,无不刷新郑社和曹岩对乡村的认识。小曹说:“年轻人带回的新鲜事物也许会对固化已久的婚礼形式带来改变”

只是过路人,不做闯入者

“我们只是作为一个过路人,而不是一个闯入者。”小郑告诉记者,当初开始做这个摄影试验的时候就有思考过,这件事情是否正确?当地的村民是否愿意被影响到他们正常的生活?为减小对村民原有生活的影响,他们没有向记者透露这个小山村的地点,因为他们担心更多人闯入这个乡村,再次进行这个实验,村民就会变成他人的“玩物”。

“把话语权交到村子真正的生活者、居住者,希望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一个村子真实的一角,让观者通过这一角去窥探这个村子不曾轻易展现的一面。”这是郑社的策展目的。

据悉,“过路人”纪实摄影展将于2017年12月26日——2018年1月2日在安徽省黟县碧山村土书馆展出。纪实类照片带给读者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小郑正计划着把展品搬回南京继续继续展出,“也许,我这个展览可以成为城市与乡村沟通的渠道。”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40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