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特琳“中文秘书”王耀庭之子回忆往事
“为保护难民,父亲被迫给日本兵下跪”
南报网讯(通讯员 刘燕军 俞月花 记者 许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改陈布展后,在第四部分有一个板块专门介绍“大王”——王耀庭。他是国际友人明妮·魏特琳的中文秘书,南京大屠杀期间,他帮助魏特琳一同留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保护难民。12月22日,“大王”的儿子、孙子、孙媳妇、孙女等一行6人来到纪念馆参观。“大王”的儿子、现年93岁的王瑞颐老人回忆父亲时说,当年父亲和魏特琳女士为了救助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避难的难民,曾多次跟日本人交涉,还曾被迫给日本兵下跪。
在纪念馆新馆的序厅里,陈列着1113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照片,其中就有“大王”的照片。1937年8月15日,日军飞机首次越洋空袭南京。为躲避日机轰炸,“大王”将家眷送往江宁乡下,直到南京沦陷前夕,在魏特琳的关照下,才把一家老小搬迁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这是一个两顾的安排,“大王”解决了后顾之忧,而魏特琳有了一个非常尽职尽责的“中文秘书”,不用再为中文信件的起草以及各方面的联络烦心了。
按照安全区的规划,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专门收容妇女和儿童。随着日军兵临南京城下,各项准备工作紧张进行着。除了“中文秘书”的工作之外,“大王”每天都会到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办公室帮忙。
在魏特琳长达40余万字的日记中,王耀庭出现的频率接近一百次,仅次于她的另一位得力助手程瑞芳。魏特琳有时称他为“大王”,有时称他为“王先生”。现存于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的历史照片中,涉及王耀庭的标注都是“Big Wang”。
1937年,王瑞颐13岁,在家中6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他至今清晰记得,当年他们住在金女大的东院。那是个四合院,其他教职工们都搬到成都去了,当时,父亲留下来帮助魏特琳守护校舍,救助难民。“里面收留了很多妇女和儿童,日本兵来了,他们要抓妇女,要强奸她们。我亲眼看到,魏特琳女士和我父亲为了保护这些妇女,被迫给日本兵下跪。”王瑞颐老人说。
在纪念馆展厅魏特琳女士的塑像前,王瑞颐停留了很久,他回忆说:“当年,我经常跟魏特琳女士当面接触,她对我很好,允许我到她办公室学习,里面有一台英文打字机,我就在那里学会了打字。”魏特琳后来因精神几近崩溃,回到美国,1941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王瑞颐说,消息传到父亲这里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他很难过,感到很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