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社会

《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报告(2017-2018)》发布

《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报告(2017-2018)》发布——

中等收入群体经济信心显著乐观

微信图片_20171228104551

记者 刘全民 摄

微信图片_20171228104633

紫金传媒智库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发布《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报告(2017—2018)》。记者 刘全民 摄

微信图片_20171228104637

紫金传媒智库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发布《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报告(2017—2018)》。记者 刘全民 摄

南报网讯(记者 刘全民)12月28日,由紫金传媒智库打造的《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报告(2017-2018)》在南京江北新区发布。

为了准确和及时把握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紫金传媒智库从2015年起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CECI)调查,并固定于岁末推出《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报告》。2017年10月,紫金传媒智库第三年启动该项目,研究团队延续了前两年随机抽样和问卷设计方法(可做持续年度比较),对2017年中国民众经济信心当前和预期指数进行调研。在完成前期13个城市随机抽样之后,自2017年11月17日-11月27日,150余名南京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访员随机连线,以拨打手机的方式访问了13座城市的城乡居民,共获得有效样本5300个,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成都、沈阳、郑州7座城市各500个样本,铁岭、洛阳、宜宾、苏州、徐州和东莞6座城市300个,总样本在年龄、性别、职业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有较好的样本结构。研究团队通过经济信心指数计算公式,对这些样本在国家总体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家庭收入和消费意愿等四个方面的当前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向的评价进行调查分析,获得中国民众2017年当年经济信心指数及2018年预期经济信心指数,探讨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国家和民众如何协同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报告还进行三年持续对比,探讨近三年来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走势及变化。

今年的信心指数报告的亮点表现为如下几点:

中等收入群体的总体信心指数显著乐观;

三线城市显现消费崛起倾向;

民众消费意愿与过去两年相比有明显增长;

民众“去银行存款”的需求日渐衰微;

教育、旅游和数码类产品的需求连年上升;

徐州高居教育和住房消费意愿榜首;

“90后”首次进入调研视野,家庭收入当前信心指数最低……

一、从今年的统计看,2017年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表现如下几点结论:

1,中等收入群体总体经济信心指数为67.25,高于平均水平2.46个点。

中等收入群体是任何社会都最为看重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用可以用社会的压舱石来形容。中等收入群体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更敏感,也往往更容易从宏观经济发展中受益。其理性和审慎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经济信心指数一直呈现为偏保守。今年这个群体的总体经济信心指数呈现为明显乐观,值得社会各界予以深刻解读。

对于这个群体,课题组依据了三个标准来予以界定,即:个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学历在本科及以上、职业为白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我们从样本中获得符合“中等收入群体”定义的样本1059人。该群体对今年经济信心指数为62.57,对明年经济发展的经济信心指数为71.92,其总体经济信心指数为67.25,高于平均水平2.46个点。2016年,中等收入群体的总体经济信心指数为58.98,与当年的总体经济信心指数(58.90)基本持平。尤其是在经济形势这个子维度的判断上,中等收入群体信息首次进入乐观,纵观2016年、2017年,中等收入群体对当前经济形势看法实现了从悲观(48.90)到明显乐观(71.10)的跨越,对明年经济发展走势的信心指数也从62.20提升到75.07

在2017年,中等收入群体中,“乐观派”比例为56.60%,比“悲观派”高出13.2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中等收入群体“乐观派”比例增加明显。

2,2017年度中国民众总体经济信心高涨,同比跃升10%,民众预期经济信心指数突破70,十九大顺利召开显著拉抬民众经济信心。

2017年度中国民众的总体经济信心指数(Chinese Economic Confidence Index,简称CECI)为64.79,首次跨入60以上的区间,同比增长10%,相较于2015年和2016年有大幅提升。细分来看,当前经济信心指数为57.94,高出去年7.36个点;预期经济信心指数则成功突破70大关,达到71.64,表明民众的预期经济信心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今年民众经济信心指数的大幅攀升与十九大的顺利召开不无关系,调查结果显示,78.72%的民众认为十九大对我国经济具有提振作用在全球经济回暖的大背景下,十九大提出“美好生活”的目标以及对控制房价的定调无疑给广大中国民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此外,2017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经济增速连续9个季度保持在6.7%—6.9%的区间,同时期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2元,同比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以后实际增长7.5%,继续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加上“三去一降一补”、对实体经济的振兴以及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传统经济向互联网经济转型等国家政策,各方面的利好因素共同作用,耦合激荡,为我国经济增速继续在合理区间中高速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民众对经济形势的信心。

3,收入和文化程度越高的民众倾向于对国家总体经济抱有更高的信心,且趋势更加明显

在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群体中,民众的总体经济信心指数明显地呈现出随收入增长而提高的趋势,尤其是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民众其总体经济信心指数达到67.37,排位第一,且信心指数高出月收入在5001-10000元区间的群体近1.5个点,而在去年,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群体信心指数仅排第二。文化程度对民众经济信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持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民众最看好国家总体经济发展。高收入群体和高知群体掌握更充分的信息,拥有更理性的逻辑,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做出的预判或可以作为国家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理性信心预示来年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

4,低收入群体当前经济信心指数也是首次迈入“乐观”区间,经济改革成果惠及面实现质的飞跃,但该群体的当前信心指数距离预期信心指数仍有较大距离,而且低收入群体的预期经济信心指数被中等收入群体反超,“马太效应”更为明显,发展不均衡问题值得关注。

低收入群体对当前经济的信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经济改革成果的效度。2017年度,低收入群体当前经济信心指数达到51.90,而这一指数在去年仅为47.08,表明低收入群体对当前经济的信心实现了从“悲观”向“乐观”的跨越,这也是对我国经济改革深度和广度的印证。此外,国家发改委日前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上透露,未来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是低收入群体的增收,将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并且完善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和帮扶机制。可以预期,低收入群体的经济信心未来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低收入群体的当前经济信心指数和预期经济信心指数相差17.22个点,而中等收入群体在这两个指数上的差异仅为9.35,二者之差(7.87)比去年(4.81)更高,而且不同于以往,原本更为理性、对预期经济判断更为保守的中等收入群体对于明年总体经济的信心也超过了低收入群体。课题组认为,“美好生活”的目标对抬升低收入群体对未来经济的信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低收入群体当前经济状况的改善速度并没有完全跟上,加之政府对该群体的保障力度也相对有限,导致该群体的当前和预期经济信心出现了较大的落差,与中等收入群体的差距也在拉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关怀力度对于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而言至关重要。

5,一线城市总体经济信心指数重返第一阵营,其中深圳经济信心指数提升最为迅猛, 新经济的发展对民众经济信心的提拉作用日益凸显。

十三个城市的总体经济信心指数均超过60,各地区的民众普遍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向好。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总体经济信心指数达65.57,高于二三线城市,位居第一,这是在去年被二线城市超越后的一次回归。这与2017年房价在各城市的变动情况相匹配,房价压力逐渐扩散到二三线城市,成为民众经济信心指数提升的限制因素,反观一线城市,限购政策愈发严格,对房价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助推民众经济信心的进一步提高。房价对民众经济信心的影响可见一斑。

深圳今年的经济信心指数在十三个城市中表现最为亮眼,由去年的第十(57.91)迅速上升至今年的第二(66.80),同比提升15.4%,涨幅在十三个城市中居于首位。这一方面可能与深圳今年经济稳中趋好,经济增长率排名全国前列有关,另一方面与深圳市从传统经济向互联网经济转型成效显著,新经济持续发力也不无关系。与深圳相对的,是洛阳、铁岭两座城市,由于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步伐较为缓慢,传统重工业后劲不足,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也相应较低。

6,经济信心指数的四个维度中,民众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信心首次迈入“乐观”区间,经济形势信心指数涨幅最大,消费意愿信心指数微弱提升。

2017年民众的就业形势信心指数依然低于经济形势、家庭收入和消费意愿这三个维度,但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就业形势信心指数首次超过基准线(50),意味着三年来,民众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判断首次到达满意的标准,国家在2017年实施的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尤其是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的举措取得成效。

四个维度中,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这两个宏观层面的信心指数涨幅较高,二者较2016年分别上升了25.65%和12.23%,而微观层面的两个维度——家庭收入和消费意愿的信心指数涨幅相对较低,二者的上升幅度均不超过10%,其中消费意愿信心指数同比仅提升3.13%。民众对于宏观和微观维度的信心上升幅度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民众心中“国家经济增速高于个体收入增速”的认知,如何让人民更深入地共享改革成果或许是政府下一步可以考虑的工作重点。

7,三线城市显现消费崛起倾向,预期消费意愿高于一二线城市,且消费升级趋势日渐明朗;一线城市民众购房意愿下降,进而导致了该群体预期消费意愿的回落。

2017年,预期消费意愿信心指数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降低而提高,这一趋势与2016年截然相反。三线城市的消费意愿信心指数跃居首位,一线城市垫底,而且一线城市的预期消费意愿还有所下降,由71.25降至71.00。对比去年一线城市民众对于不同消费品类的消费意愿,课题组发现一线城市民众买房的意愿有所降低,相比二三线城市购房意愿大幅提升而言,一线城市在住房这一消费意愿上的变化引人注目。课题组认为,政府在一线城市推行的抑制房价政策及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等观点还是遏制住了一部分民众的炒房欲望,可能有助于从需求上改变房价的发展趋势。

三线城市相对而言生活成本较低,加上近年来网购、海淘等迅速发展,更容易刺激到三线城市民众的消费欲望。洋码头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三线城市海淘增速达到108.65%,三线城市民众更愿意花钱。而且,三线城市民众也愈来愈注重消费的质量,在消费品类的选择上,三线城市民众的旅游消费占比由去年的19%提高至24.3%,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8,民众2018年的消费和投资计划中,对教育、旅游和数码类产品的需求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消费结构转型继续,而选择储蓄和日常消费的民众比例较去年则有所下降。

在各消费品类中,教育和旅游仍是除日常消费外的主要消费点,且在消费观念继续升级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民众更愿意在教育和旅游上投资,与去年相比,选择教育和旅游的人群占比分别提升了9%和6%,反观日常消费的需求,则下降了3%。

除日常消费之外,储蓄是其他消费品类中民众消费意愿有所下降的唯一一个分支。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新金融平台的推广,民众对“去银行存款”的需求日渐衰微。腾讯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37%的用户在银行中的流动资金相对减少;其中,79%的用户资金迁移到了新金融平台;85%的用户更习惯在日常消费中使用手机支付,互联网新金融平台的效率、快速、简单等优点吸引了大批民众从储蓄向互联网资金管理工具的转移。未来,储蓄的需求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9民众的总体经济信心指数在年龄上的分布依然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趋势,40-49岁年龄群体的经济信心三年连续垫底;从细分维度的经济信心来看,“90后”的家庭收入当前信心指数最低,但该群体对未来家庭收入的提升充满信心。

在总体经济信心指数与年龄的关系上,调查结果表现出了高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40-49岁年龄段的群体三年来对国家经济的信心均最弱,这部分人群处于人生的中年阶段,孩子面临成家,老人健康问题更加突出,而自身事业又大多进入瓶颈期,各方面的压力和焦虑使得该部分群体容易陷入“中年危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及对未来的期待相应也会较低。相比之下,老年人已退出劳动力市场,年轻人尚未或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对于经济形势的敏感度相较于中年人更低,他们对中国经济信心的乐观心态也反映了对自身生存状况与国家大体经济形势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在信心指数的细分维度上,18-29岁群体(绝大部分为“90”后)对当前家庭收入信心最弱,可能是由于该群体大多刚开始尝试经济独立,但又尚处于职业的初期阶段,较难获得高水平薪酬,青黄不接的体验影响了其对当前家庭收入的满意程度。但是当下的家庭收入并没有拉低“90后”对预期家庭收入的信心,这一群体对预期家庭收入的信心指数近乎80,基于对未来收入的高预期而努力的这一批“90后”或许可以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又一架马车。

10,总体而言,对经济信心的认知“乐观派”比“悲观派”仍然多近一成,十三个城市的“乐观派”比例均高于“悲观派”比例,南京“乐观派”比例超60%。

课题组通过两步智能聚类分析发现,可以将所有被访者自动归为两派,即“乐观派”和“悲观派”。乐观派(54.6%)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仍然比悲观派(45.4%)高近一成,这一结果与去年几近。

区分悲观派和乐观派最重要的因素是对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判断。从两步聚类的变量重要性排序可看出,影响聚类的最重要因素是“明年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预期”和“今年国家经济发展总体形势”;排第二阵营的因素是“今年国家总体就业形势”和“明年国家就业形势预期”;“今年家庭总收入满意度”进入到影响因素的第三阵营。区别于2016年数据的是,相较于对各项指标明年预期的认知情况,今年的经济、就业形势和家庭总收入满意度等对于现状的认知变量更影响到被访者乐观与否的态度。

二、中国民众经济信心指数年度比分析

根据2015、2016、2017三年的指数报告,我们从总体经济信心指数、经济形势指数、就业形势指数、家庭收入指数、消费意愿指数等几个方面进行年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民众在2017年的各类经济信心指数均显著高于前两年,且增长幅度较高。

1经济信心指数增长显著 

就总体经济信心而言,民众2015年至2017年的经济信心明显呈逐年递增之势,2017年的经济信心指数为64.79,显著高于2016年的58.90及2015年的56.68,上升幅度分达到了10.00%14.38%;另外,2017年的当前经济信心指数为57.94,远远高于2016年同期的50.58和2015年的46.70,增幅分别达到14.55%24.07%

201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较2014年增长6.9%,是25年来的最低增速,受经济走势低迷的影响,民众的经济信心稍显不足;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有所回暖,经济增速重回全球第一,民众的经济信心也随之上升,信心指数开始高于基准线(50);而进入到2017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趋势,加上互联网经济的持续繁荣以及十九大的顺利召开,民众对经济的发展形势信心大振,总体信心指数也增长显著。

在预期经济信心方面,2017年的信心指数(71.64)明显高于2016年(67.22)和2015年(66.61),说明民众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也在逐年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从2015年至2017年,预期经济信心指数均远高于当前经济信心指数,最高差值(2015年)甚至逼近20个点,而2017年的差值也高达13.70个点。这也说明,我国经济虽然曾面临增速下滑危机,但民众对未来经济形势的评价依然乐观。

2经济指数逐年攀升

在国家经济形势方面,2017年的信心指数较过去两年有了更高的迈进。2017年的信心指数为73.23,较2016年(62.23)和2015年(59.50)分别上升了17.68和23.08个百分点;在当前经济形势方面,民众对2017年的信心指数为68.98,明显高于过去两年同期的信心指数54.90(2016年)和50.09(2015年),上升幅度分别高达25.65%和37.71%。

数据表明,民众普遍对2017年经济走势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民众经济信心是对外在经济形势的内化体现,经济信心指数的增长也相当程度上契合了当前稳中有进的经济形势,这和我国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治金融乱象、稳定房地产市场、稳定外资和民间投资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密不可分。

在预期经济形势方面,民众对2017年预期经济形势信心指数(77.48)远高于2016年的69.56和2015年的68.90,增幅分别为11.39%、12.45%。预期经济信心指数反映民众对未来经济走向的判断,统计数据说明,民众对2018年经济增长满怀信心,对未来经济发展充满期待。

3民众对信心缓步提升

在就业形势方面,民众2017年的信心指数为57.55,2016年的就业指数为51.28,2015年的为45.95,增长幅度分别高达12.23%和24.24%;在当前就业形势方面,2017年的信心指数(52.32)也远远高于2016年(44.00)和2015年(36.29),较2016年的增长幅度为18.91%,较2015年更是高达44.19%。2015年,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开始加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民众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信心陷入低谷(36.29),随着经济形势的回暖,之后两年的就业形势指数逐年上升,尤其是进入到2017年,就业形势当前指数更是首次突破了基准线(50)。过去两年里,国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给民众传递了积极信号。

另外,在预期就业形势方面,2017年(62.78)的信心指数也高于2016年(58.56)和2015年(55.60)同期,增幅分别为7.21%12.91%。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相对改观,民众对未来就业形势也更加乐观。通过横向比较发现,与经济形势、消费意愿、就业形势、家庭收入等方面相比,无论是当前就业形势还是预期就业形势,其信心指数均为最低,表明民众对就业形势的判断持审慎态度,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42017年家庭收入当前指数首次突破基准线

在总体家庭收入方面,2017年民众的家庭收入信心总指数为63.75,高于2016年的59.80和2015年的59.19,增长幅度分别为6.60%和7.70%;在当前家庭收入信心方面,2017年民众对当前家庭收入的信心也有所提高(52.92 vs 48.71 vs 45.70),分别增长8.64和15.80个百分点。总体来看,近三年来家庭收入始终保持着较大幅度地增长。尤其是2017年,家庭收入当前指数更是首次突破基准线(50),这表明民众对当前收入较为满意,在总体经济形势增长的大背景下,民众对家庭收入的增长也信心更足、底气更硬。

近三年的预期家庭收入指数均显著高于当前指数,表明民众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具有信心,对家庭收入的增长始终持乐观态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众对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信任。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总体经济信心指数提高的背景下,相对于2015年,2016年的家庭收入预期指数却略有下滑。2015年的预期家庭收入信心为72.67,2016年下滑到了70.89,这可能与2016年居民收入的增速下滑有关。但进入到2017年,预期家庭收入信心回升到了74.57,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19个百分点,较2015年也增长了2.61个百分点。家庭收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预期家庭收入信心指数的回升反映出在整体经济形势回暖的情况下,民众对家庭收入持续增长也持乐观态度。

5,消意愿指数大幅增长

在总体消费意愿方面,民众2017年的信心指数为64.65,略高于2016年的62.29和2015年的61.92,增幅为3.13%和4.41%;在当前消费意愿方面,民众2017的经济信心指数为57.54,均高于2016(54.69)和2015(54.74)年的同期指数,增幅为5.21%和5.12%。

统计结果表明,我国民众2017年的消费意愿与过去两年相比有了明显增长。消费信心指数受经济形势指数和家庭收入指数的影响,在经济形势明显回暖,家庭收入稳步增长的情况下,民众也有了更强的消费意愿。值得注意的是,在总体消费意愿指数增长的背景下,2016年(54.69)的当前消费意愿指数较2015年(54.74)略有下滑。消费意愿直接受家庭收入增长形势的影响,如前所述,在2016年家庭收入增速下滑的情况下,民众的消费意愿也略有下降。

在预期消费意愿方面,民众2017年的信心指数高于过去两年的同期指数(71.75 vs 69.88 vs 69.10)。预期消费意愿受当前经济形势、家庭收入以及当前消费意愿的多重影响,在三项指数均在增长的情况下,三者正面叠加效应也使得民众对预期消费能力充满信心。

三、通过大数据统计的经济信心

通过采集主流媒体和网站的所有有关研究主题的新闻,并对其新闻的标题文本进行语义挖掘,对文本中蕴含的态度、情感和关注点进行内容分析,探寻新闻媒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从另一个角度来刻画、反映我国经济当下发展的现状和人们对未来发展的预期。

课题组共采集了符合条件的42.1万余条新闻标题,涉及2288家新闻媒体和网站,剔除噪音数据后,最终筛选出30.8万个文本。新闻大数据研究表明:2014年至2017年期间,中国经济舆情大数据信心指数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回升企稳后继续上升”的形态,这与我国经济实际运行的数据相互印证。通过对新闻舆情大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我们有以下几点发现:

1,新闻大数据的舆情经济信心指数与中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同步,过去三年与CECI指数在各个主题上同步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且2017年均大幅上升,这既是我国民众经济信心现状的真实表现,也从侧面印证了我国经济发展企稳回升的事实。

2,从主题来看,经济主题舆情信心指数与企业景气指数的走势最为相似;就业主题舆情信心指数整体最为乐观,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指引下,取得了双创战略的初步成效;收入舆情信心指数与当期收入感受指数趋势最为一致,媒体的报道更多地关注居民的收入。

3,从区域来看,西部地区舆情信心指数一枝独秀,四年来持续提升;东北地区信心增幅最快;京津冀区域舆情信心最足,长三角区域舆情信心反转向上,珠三角信心尚需提升。

4,从城乡二元结构来看,城乡舆情信心指数近三年均持续上升,农村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更足。

5,从行业来看,互联网和文娱等新经济舆情信心指数近年来始终高度乐观,中国制造舆情信心指数触底反弹后快速上扬,房地产舆情信心指数最低,压力不减。

6,从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驱动力来看,投资舆情信心指数随GDP企稳后,快速上升,投资有望恢复增长趋势。伴随着我国出口正在恢复高速增长,出口舆情信心整体呈现先降后升并企稳的趋势。消费舆情信心指数整体平稳上升,突显其对经济的稳定剂作用。

7,从风险防范来看,金融风险逐年引起更多关注,房地产风险和生态环境风险次之。民众对房地产领域产生风险的预期最高,其次为环境,对金融业发生风险的预期最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7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