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十件大事,请您投票
昨天,2017年南京十件大事评选活动正式开始。2017年,南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全市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奋发作为,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推进“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上迈出新的步伐。为了让每一个南京人深切感受到南京的变化与发展,看到身边的进步与提高,鼓舞全市人民为建设新南京做出新贡献,从1月18日起至1月29日止,开展2017年南京十件大事评选活动。本次评选活动,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广电集团承办。投票详情请登录http://vote.longhoo.net/html/teneventsele/。
全市掀起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
去年十月十九日,珠江路华海3C广场联合党支部的经营户和商务办公楼宇企业流动党员,在卖场内的摊位前阅读学习《南京日报》上刊登的十九大报告。本报记者 崔晓摄
2017年以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质量推进“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市委迅速启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组织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担任团长的市委宣讲团,深入到街道、社区、学校、部队开展宣讲近2000场,掀起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切实把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
“喜迎十九大·砥砺奋进这五年 强富美高新南京”“砥砺奋进的五年——南京故事”“喜迎十九大 畅谈新发展”有奖征文……十九大召开前,在市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下,市属媒体纷纷推出系列报道和专栏专题,在全市营造喜迎十九大的浓厚氛围。“紫金山”新闻客户端《最美南京!最新城市宣传片!喜迎十九大!》总播放数达153万+。
十九大在北京召开时,市委宣传部组织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广电集团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组建了由南京日报、南京电视台、南京广播电台、“紫金山”新闻客户端、龙虎网共约30余人的赴京全媒体联合报道团队,报道大会盛况,特别是南京、江苏代表的风采。
移动优先、全媒体传播——我市报纸、网络、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齐发力,图解、数读、视频、H5、直播、二维码等“十八般武艺”同上阵,用全媒体装备生产、制作出了一道道“融媒体大餐”,使党的十九大报道通过融合传播,更加立体鲜活。
十九大闭幕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各类宣讲活动在我市迅速展开,形成热潮。中央宣讲团、省委宣讲团成员,市、区两级宣讲团成员,奔赴我市各单位、系统、高校、基层进行宣讲。
“要做新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请各级网格负责人说说,对照以上的标准,你们还欠缺些什么?”在宣讲中,党的十九大代表、栖霞区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孙金娣还准备了“考题”,帮助党员干部群众理解报告精神。
对我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浓厚氛围,很多市民都有切身的感受。仙林街道社区志愿者张义远说,他参加了孙金娣对十九大精神的宣讲会,这次宣讲会“一竿子插到底”,街道、社区、驻街单位、物业、志愿者们都再次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报告的理解。老党员钱洁萍说,作为一名“一网情深”监督队长,她将做好监督工作,带领志愿者们一起为仙林街道的党建、社会治理等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诗歌朗诵、话剧表演、书画展……我市各街(镇)、社区第一时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活动,把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民生工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内容相结合,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拉家常、话乡情中将十九大精神讲明白、说清楚。
“乡亲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以后大伙儿可以放心种田、建大棚,不会有后顾之忧了……”江宁区禄口街道彭福社区的大喇叭用“乡音”向村民宣传十九大精神。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给基层群众讲十九大精神,不能照本宣科,形式生动活泼才能受百姓欢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都与高校密切相关,与广大师生密切相关。如何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在宁高校开动脑筋,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伯平教授用上了“翻转课堂”的形式。从十九大报告中,他选出相应的主题,交给学生们课前进行准备,课堂上,学生上台讲,他负责点评。
对于年轻学生来说,这种接地气的宣讲让他们耳目一新。“很高兴看到‘全市掀起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入选2017年度南京十件大事评选备选条目。”南大生命科学学院大四学生魏昌硕说,南京在十九大精神宣讲上动了不少心思,极富创意的宣讲,吸引了他对十九大报告细读,报告多次用数字量化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感觉动力满满。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事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毛庆
隆重举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去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当天,随着深沉悠远的钟声,3000只和平鸽凌空飞翔,寓意着对30万死难者的深深追思和圆梦中华的雄心壮志。本报记者 崔晓摄
201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深切缅怀80年前惨遭侵华日军屠杀的死难同胞,宣示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庄严表达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公祭仪式,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亲切会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亲属代表,对充满“仪式感”的公祭日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仪式并讲话。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参加了公祭仪式。公祭仪式后,她接受习总书记的会见。夏淑琴已经88岁高龄,在南京大屠杀中,她的7位亲人惨遭侵华日军杀害。尽管已经过去了80年,她仍不能忘怀失去亲人的悲痛。回忆习总书记会见她的过程,夏淑琴流下了眼泪,“总书记和我握手时说,他还记得我。”夏淑琴在2014年国家公祭仪式上曾和习总书记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时隔3年,总书记一眼就认出了她,还祝她健康长寿。“总书记和我们一起缅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我心里很激动,很温暖。”
国际友人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当天也参加了公祭仪式。“铭记历史的惨痛,才能开创美好和平的未来。”他说,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很好地认识和平。中国举办公祭仪式,悼念死难者,不仅仅是让人记住惨痛的历史,也是祈愿未来的和平。希望中国人民永远不再遭受过去的苦难,真诚希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这场充满“仪式感”的公祭日活动得到多方肯定。“灾难的历史,理应成为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规格举行国家公祭,可以让更多人记住历史,祈愿和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告诉记者,作为活动的一线执行者,纪念馆高度重视,项目化实施,每个子项目都落细落小落实,比如撞钟以及放飞鸽子的时间等等,环环相扣,确保万无一失。公祭仪式结束后,每天都有1.5万名左右市民参观纪念馆内改陈布展后的《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家住建邺区文体社区的曹宝刚老人说,每年他都会来纪念馆参观两三次,“以前有一个邻居也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他经常跟大家说过去的那段惨痛的往事。”
国家公祭日当天下午,纪念馆还举行了“世界和平法会”、“烛光祭”等活动。河海大学的国防生杜广彪参加了烛光祭仪式,低回的《安魂曲》音乐声中,他湿了眼眶,“铭记历史,愿祖国强大。作为一名国防生,我要努力学习,誓死保卫祖国和同胞!”
当天,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12个社区和6家反映抗战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国家公祭仪式同步举行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活动,200多个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也同步在世界各地举行悼念活动。一系列活动的举办,营造了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浓厚氛围。
而在国家公祭日前,从去年7月份开始,我市就组织开展了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的4大类28项主题教育活动。4大类活动包括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学术研讨活动、推出相关出版物并举行首发式、系列文化活动。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18项,包括“抗战家书”征集暨诵读活动、开展青少年悼念纪念活动、组织网上悼念活动、举行“南京国际安全区”公益徒步活动、举办“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记忆寻访活动、开展群众签名悼念活动等。
优秀的文化作品最能打动人心,产生深远的影响力。5集文献纪录片《揭秘日军“慰安妇”制度暴行》于12月11日—15日在中央电视台第4套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向海内外观众播出,同期在南京首映。以话剧《南京审判》、舞剧《记忆深处》、话剧《沦陷》、越剧《八女投江》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文艺精品,反映南京大屠杀和抗战题材,给广大市民以艺术的震撼与感动。
本报记者 毛庆
首届江苏发展大会
在宁成功召开
2017年5月20日至22日,首届江苏发展大会在南京成功举行。以乡情为媒、以发展为题,海内外江苏乡贤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南京共赴一场美好之约。精英荟萃、群贤毕至,“约在江苏、共筑梦想”的首届江苏发展大会引起热烈反响,人们评价:盛会聚心、聚力、聚智,对江苏和南京的发展影响深远。
江苏发展大会由江苏省委、省政府主办,计划每两至三年举办一次,旨在增进与海内外江苏籍和在江苏学习、工作过的各领域知名人士的联系、交流和合作。大会立足江苏人文资源优势,搭建起一个联络感情、对话交流、共谋发展的平台,全面深化江苏对外交流合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汇智聚力,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月19日,已经抵宁的部分参会嘉宾,分5路参观考察南京,感受家乡浓厚的历史底蕴和崭新的城市风貌。参观点中既有江南贡院、夫子庙、大报恩寺遗址、中山陵、牛首山、南京博物院、老门东街区等历史人文景点,也有代表南京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的新地标——苏宁云商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对嘉宾们而言,这是一次寻根之旅,也是一次重新认识家乡的旅行。
接下来的3天里,1200多名海内外江苏知名人士出席了发展大会开幕式、主题论坛以及紫金山科技创新、扬子江工商峰会,以及教育、健康、文化、传媒、金融、规划、侨界等专题论坛,并参加了返乡考察、探亲访友等系列活动。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以“乡贤”来称呼与会嘉宾,情真意切的演讲,拨动了嘉宾的心弦。现场播出的《水韵江苏》专题片,如梦似幻、如诗如画,更是勾起嘉宾们心底浓浓的乡情。李强书记向与会嘉宾提出了关注家乡发展、参与家乡建设、促进交流合作、讲好江苏故事四点希望,嘉宾们给予了积极回应。
大会期间,南京专门举办了“金陵故乡行”返乡考察和专场交流活动,邀请海内外南京籍和在南京学习工作过的各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人士畅叙乡情、共话发展。
“这次回南京于我而言不止是工作,也是返乡、是探亲。”出生在南京溧水的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微软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虽然在海外生活多年,对家乡依然充满牵挂。“特别是最近10年,每次回家,南京的变化都让我惊喜。江北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仙林大学城向科技城转型、南部新城核心区开发全面启动、麒麟科创园建设正在推进……家乡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父老乡亲安居乐业,作为南京的儿子,我感到无比自豪。”
“江苏发展大会搭建了一个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的平台,让大家能在开放、包容、多元的盛大聚会上重温乡音、感受亲情、增进友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集团首席科学家邓中翰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他说,我对南京、对江苏有着浓厚的感谢和深切的惦念,无论是在离家异地求学、海外留学创业的岁月,还是在回国创新创业、振兴芯片产业的时光,我都一直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勿忘来处,心系故乡发展、心怀家乡人民,并努力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产业资源,推动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南京良好的产业基础与领导者前瞻的谋篇布局,让我们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大会在乡情聚心、合作聚力、人才聚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批包括产业合作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教育学科合作、文体交流、医疗卫生、招才引智等在内的重要成果,成功搭建了集聚和服务海内外江苏人的新平台。大会落幕时,初步达成了一批人才合作交流项目和产业合作项目。
对于首次举办的江苏发展大会,各界盛赞不断。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说:“召开江苏发展大会不仅是一件具有区域性意义的盛典,更是一次肩负起为全国发展探路光荣使命的动员部署。建设好江苏,不仅是省委、省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江苏人的使命担当。我相信,一个更加繁荣美丽的江苏,必将在文化、科技、教育、经济、对外交流等诸多领域,为区域建设、民族复兴、世界发展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