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文昌巷一路骑行,似乎看到了最真实的生活。附近的早点铺子和小饭店,飘散出诱人的香味和锅碗瓢盆的音乐,伴随着小三轮车上回收旧家电的喇叭声,叮铃叮铃慢慢吹入人群,像雪融进了水,化了。刚放学的孩子哗一下出现在眼前,呼呼啦啦如河流汇入大海一样,融进这人间烟火。
若不是靠导航,便差点错过了这巷子里还有一处叫“童?住宅”的文保单位。
建筑大师为爱人精心设计“陋室”
记者按铃后,等来了一位白发老人开了门。听闻来意,他欣然开门,将记者引入院中。后来才知道,有不少人曾经慕名前来参观,就是为了见见中国建筑大师童?为家人设计的屋子——“陋室”。
童?原是东南大学的教授,曾经设计过近代优秀建筑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以及省文保单位的南京首都饭店。他与刘敦桢、梁思成、杨廷宝并称中国“建筑四杰”。愚园的复建就是以其《江南园林志》为蓝本的。
这样的建筑大师会如何为自己的爱人设计房子?抗战期间童?带着长子去了四川,夫人关蔚然带着两个幼子留在上海,一别即8年。重逢以后,童?在1947年专门为爱人建设了一所房子,结束了飘荡的生活。
如今这已是一座年逾70岁的老宅子了。主宅的红色平瓦斜屋顶十分显眼,看似是平房,进去后才知道原来是2层小楼。
“尽管当时没有宽裕的条件建更好的房子,但是他仍然为建设这栋房子感到骄傲。”为记者开门的老人正是童?的次子童林夙,今年已经85岁,和夫人詹宏英常年生活在这里。
1956年,爱人离世让童?大病一场,此后妻子生前房间摆设,一桌一椅,未动分毫。
“至今,这所房子的房产证上还是我母亲的名字。”童林夙说。
童?的房间仍旧保持原貌
严于律己也是童?对自己的要求。有一次去拜访好友建筑家赵深,赵深家的阿姨看着如此笨重的一双皮靴十分好奇,称了一下吓了一大跳,发现一只靴子就重达5斤半,一双加起来就是11斤了。“重得像灌铅了一样,但他每天穿着这么一双大皮靴去东大上课,走到学校要半个小时。”即便如此,童林夙走路的速度也赶不上父亲。“他靠这种方式来锻炼自己,也喜欢脱下大皮靴以后行如风的感觉。”
东大体恤其辛劳,准备要给其配一辆汽车。他平时十分简朴,无论如何也不答应配车。“我们家阿姨当时说了一句,不如配辆三轮车吧,我父亲倒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学校就只能答应他了。”于是学校里就出现了40多岁的童林夙教授踩着三轮车,每天送父亲去上课的画面。
房如其人,朴素不张扬
“这栋房子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外表就透着朴素和不张扬、不显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如此评价这座老宅子。1947年抗战刚结束不久,国贫民弱,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最大化利用仅有的资源和空间。“与他设计的其他宏大的公共建筑不同,自己的家设计得十分小巧别致,集约化利用空间。造价低,规模小,但功能很齐全。”
周琦还介绍,无论从上下关系还是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界限,都设计得十分巧妙。记者在宅子里看到,童?的卧室在楼上,卧室里有一扇高度几乎低至地面的小窗户。这扇窗户可以让房间内的童?及时留意楼下来了什么客人,设计的细致程度可见一斑。
而这样一座宅子也将要对公众开放,建成童?纪念馆。詹宏英告诉记者,目前建馆的手续还在等秦淮区审批,建成后还将会展出童?生前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