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爱心妈妈爸爸让残疾儿童重获家庭温暖。本报通讯员 赖翠霞 本报记者 冯仆摄
“我‘女儿’可不简单,不仅长得漂亮,还很聪明,在家里最得宠。”昨天上午,在位于江宁祖堂山的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今年50岁的徐小洁搂着自己的宝贝“女儿”思婉高兴地说。
思婉,今年5岁,是个聋哑儿。3年前,从福利院进入“类家庭”,由徐小洁负责养育。
“类家庭”养育是我市针对孤儿等特殊儿童的一项社会福利。其由福利院组织在社会上寻找“爱心父母”,让这些养父母与孤儿在福利院提供的住房内长期共同生活,像真正的家庭一样。徐小洁正是其中一个“类家庭”中的养母。
“思婉刚来的时候,啥也听不到。目前,装上电子耳蜗后,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交流也方便了些。”徐小洁说。
徐小洁告诉记者,她和丈夫目前一共养育了4个孩子,思婉是唯一的女孩,平时挺受宠。去年,思婉高烧,出现惊厥症状,她和丈夫都哭了,她痛苦加劳累,当场瘫倒在医院。幸好,孩子最终没事。
就在记者与徐小洁说话间,思婉拿起“妈妈”的手机,啪啪地给记者拍起照来。“这孩子,又开始调皮了!”徐小洁笑道,并顺手接过手机翻看刚刚拍的照片。
徐小洁说,思婉玩起手机,可是无师自通。有一次,她“爸爸”上班很晚还没回来,她就自己拍了照片,给“爸爸”传过去,还配上难过的表情,意思是让“爸爸”早点回家来陪她。
记者注意到,在徐小洁的手机里,有很多照片都是思婉拍的,有在新家一起吃饭、玩耍的,还有在福利院外面拍的风景,有几张已经冲洗出来,挂在墙上。
“孩子们很喜欢这里,房子漂亮,房间很大,家具都是新的,还有新添置的‘秘密’小柜子,可以放他们自己的东西,出门就是花园,玩起来不拘束。”谈起新家,徐小洁兴高采烈。
与思婉一样,今年9岁、患有先天愚型的世清也寄养在徐小洁家里。“刚来的时候,孩子的胳膊像麻秆,腿脚很软,我们就训练孩子坐,再训练他站,一直到走。世清每进步一点儿我们都非常高兴。”徐小洁说。
“世清这个孩子特别懂事,我生病或劳累的时候,他会主动照顾我,有时候还给我们捶背。不过,有时候下手比较狠,捶得比较疼。”徐小洁感慨地说,孩子小小年纪,发育又迟缓,却已想着如何照顾“父母”了,尽管是“类家庭”,几年后还真舍不得他离开。
“类家庭”项目负责人赖翠霞介绍,市儿童福利院于2006年12月尝试“类家庭”养育,在社会公开招聘“养父母”,每个家庭养育4个孩子,妈妈必须是全职的。福利院每月支付每个“类家庭”每个孩子600元的生活费,同时支付孩子的教育和医疗等费用。按规定,这些孩子满14周岁后,就要离开寄养家庭,转入市社会福利院。10多年来,已有上百个孩子从“类家庭”走出去。目前市儿童福利院有4户“类家庭”,养育着18个孩子。
“孤残儿童从小失去父母,他们性格内向、孤僻,不愿与外界交流。经过这几年的尝试,我们发现住进‘类家庭’的孩子变化很大,自信开朗多了。”赖翠霞说。
本报记者 马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