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钰(右)和同事沟通机器人工作性能。 本报记者 毛庆摄
2月8日上午,距离农历新年还不到一周,不少人已经踏入放假模式。但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里还是一片忙碌。
在服务机器人事务部,橙色底座、银色手臂的5台萌萌的机器人正手舞足蹈。中科大博士、事务部部长卢钰正在和工程师沟通机器人的摆动性能,“这是我们刚研发出来的轻型协作机器人,它的最大特点是‘与人共融’。”卢钰告诉记者,与传统工业机器人又大又笨重示教复杂不同,“轻型协作机器人”只有20公斤,而且有超强记忆力,只要演示一次要干的活,它就能学会。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了它,它的动作会立即停止,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并且能够模仿人的动作,拖拽示教。今年,武汉一家企业已经预订了一批,为汽车零部件做喷涂工作。
军民融合事业部执行部长严启凡和几个人猫在一个狭窄的地下室里,他们正在研制的是仿人双足机器人,“有没有看过电影《再造战士》,等到研发成功了,我们就能造出仿人机器人,跟真人一样会走会跳,干很多工作。”严启凡说,仿人机器人一直是机器人技术的最高端,这款机器人准备明年参加世界双足和双臂机器人挑战赛。记者看到,严启凡的办公桌下放了一台油汀,他解释说,工厂离这里大概有2公里,辅助液压设备又太重,所以研发只能在这个临时地下室,晚上加班是常有的事,地下室冷,又没有空调,研究所买来油汀给大家取暖。
各个事务部忙着,所长骆敏舟更是忙得歇不下脚。2016年9月,研究所由省产研院、智能制造核心团队与江北新区共同发起成立,面向全球遴选一流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骆敏舟通过遴选,担任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这一年多来,骆敏舟说自己能休息的周末一只手就能数过来。
他给记者看了接下来几天的日程,一直排到了2月14日晚上。和西门子公司就共同牵头筹建江苏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洽谈;研究申报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与一家军方企业洽谈全地形小车项目;孵化的第5家公司正在筹备,已有人愿意投资500万元……“你看,就连腊月廿九的晚上都要和客户洽谈。”骆敏舟告诉记者,研究所由核心团队、地方政府、产业研究院三方出资组建,他本人也是现金出资。正因为有了约束,这一年多来,核心团队全身心投入,丝毫不敢懈怠。
付出总有回报。研究所成立仅一年多,已有8000万元的合同加收入,承担国家省部研发项目18项,研制出轻型协作机器人、精准辅助穿刺机器人、汽车拆解机器人等极具市场前景的高新产品7项,申请专利160多项。
“江北新区科技创新局的服务很周到,去年光各种项目扶持资金就帮我们申请了近1000万元。南京建设创新名城,又出台含金量高的市委1号文件,让我们干劲更足了。”骆敏舟说,研究所今年争取实现合同收入1.4亿元,研发重大标志性产品。目标是五年内集聚300名创新人才,突破一系列工业4.0的关键技术,孵化30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到50亿元,带动行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200亿元。
本报记者 毛庆
本报通讯员 朱海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