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西侧,有一个“其貌不扬”的居民小区——南秀村,普通的居民楼、简单的小区设施,跟时下高档豪华的商品房小区没法比。然而,这又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小区——南京大学16名院士、几十位教授居住于此,南秀村因此被称为“院士村”。
很难想象,这些八九十岁的学术界“大咖”,如今依然坚持每天上班。他们搞科研、带队伍、做项目,干劲充沛一如当年,职业状态全是“在职”。很难想象,这些子女大多在国外的老人,生活中最缺的是“陪聊”……
“最近这段时间,我接待了很多全国各地登门找项目的同志。”80岁的南京大学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王广厚至今仍居住在南秀村一套70多平方的房屋内,客厅小得摆不下一张长沙发。然而,鼓楼区上门新春慰问时,他谈的都是工作,“南京正在加快创新名城的建设,作为鼓楼的居民,我非常愿意引入好项目、推荐好徒弟给你们。”一席话说得鼓楼区委副书记董伟感动不已:“淡泊名利、只求学问,这样的精神我们都要学习。”
超导电子学家吴培亨院士今年也是80岁,客厅立柜上的一排相框中,他30多年前在英国格林威治村留下的身影,俨然是一个高大英俊的帅哥。至今仍风度翩翩的吴院士并非埋首专业不问窗外事,他很关心今年以来异常的天气,并一再询问市区两级政府应对暴雪的举措,探讨融雪剂使用后的污染防治问题。他说:“学校关心我们、社区重视我们,该我们这些老人出力的,一定要出力。”
关心并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的工作,南秀村的院士们做到了“接地气”。鼓楼区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该区先后组织了院士进校园、院士进园区、院士进军营等活动,让大名鼎鼎的院士和学生娃、小白领、小战士零距离接触,言传身教搞活动。81岁的天文系院士方成家住南秀村7号10栋,他至今还记得去年夏天为求真中学的初中生讲授“探索天空的奥秘”时,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神情。他说:“天文学在当今社会算是冷门,但是孩子们听课时兴奋的样子,让我看到了这门学科未来的希望。”
“院士们学术精湛、品德高尚。在去年的大走访中,我们一个个拜访,一次次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南秀村社区社工周晓燕专职对接南秀村的院士,84岁的电子系院士张淑仪每年拿出1000元善款参加社区的“一日捐”、83岁的物理系院士郑有?和天文系院士孙义燧莫不如是,小小社区组织的爱心捐赠,都能引来绝大多数院士的参与。
院士乐为社区做贡献,社区也应服务院士。南秀村社区书记梁亚妮对此感触颇深:“院士们家庭经济条件都不错,但缺的是陪伴和温情,这时就该我们社区挺身而出。”86岁的陈懿院士女儿在美国定居,春节回宁探望老爷子后,女儿找到社区提出了小小的请求“我们不在身边,老人经常感到孤单,希望社区安排人多陪陪他”,这样的请求自然得到了满口答应。针对院士家庭普遍存在的子女不在身边,需要陪伴慰藉、需要代办家务事的特点,社区主动上门帮助院士们找钟点工、代办公共服务事项,梁亚妮说:“最近,由区委领导牵头,我们湖南路街道配合各个部门,正在拟定服务院士、改善南秀村设施条件的任务清单,并将打造‘院士文化’的社区治理品牌,让院士村的院士们生活好、让院士村的‘瑰宝’们熠熠生辉。” 南报网记者 于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