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温暖歧途少年——“最美监管人”黄河的故事
一些刚进入南京市第二看守所未成年人照管监区的未成年人,充满了迷茫未知和愤怨,年幼无知,又走上歧途的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将如何前行?
在这里,监管民警黄河成为了他们的“父亲”,用真心真情带领他们走出阴霾和迷茫。不久前举行的南京警方第二届“最美监管人”评选中,黄河当选为“最美监管人”。
自费装饰谈话室,让“孩子”们松缓紧张情绪
3月6日上午,记者在市公安局监管支队第二看守所见到黄河时,他正在未成年人照管谈话室给刚进来仅4天的在押人员小兵(化名)谈心。
3月2日,年仅16岁的小兵因涉嫌强奸被刑事拘留。“我很早就辍学了,也没找到什么工作,最苦的时候睡在桥洞下面,只敢吃5元以下的东西,后来在外面跟着‘老大’混。我没什么文化,也不懂法律,觉得只要谈对象了就能够发生关系,却不知道‘女朋友’只有13岁。”一脸稚气的小兵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看着眼前这位瘦削精干的管教民警,他有些不安且茫然。
记者注意到,这间未成年人照管谈话室面积约有8平方米,布置得简洁温馨,墙面上的几枝荷花、荷叶和几条金鱼贴画给谈话室增添了许多生动。
“墙面上的贴画都是老黄自己花钱买的,他还自费给未成年在押人员买了许多书籍。”第二看守所教导员王海波告诉记者。
“孩子们还小,谈话室里这些布置,可以让他们放松紧张情绪。”51岁的黄河从警已31年,作为未成年人管教民警也有5年时间了。
利用传统文化熏陶迷途少年,教他们学会感恩
在黄河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本《细讲弟子规》。“每天早上8点到8点半,是他们的读诗、背经典等时间。下午4点到4点半,我们开设了国学讲座,去年讲的是《弟子规》,现在讲的是《论语》。这些孩子很聪明,1080个字的《弟子规》,一般不到半个月,他们就会背了,学习的自觉性也培养出来了。”黄河说,“我想通过再教育,利用传统文化对这些迷途少年进行熏陶,重新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美好的一面,激发他们追求真善美的进取之心。”
2016年10月,小刚(化名)因盗窃入所,2017年1月被取保释放。刚入所时,小刚是一名只上过一天一年级的“纯文盲”,既不识字也不会拼音,并且行为规范差,脾气暴躁。面对这种情况,黄河还是选择对其进行教育感化,并自费购买字帖和拼音教学书,像老师一样教小刚。现在,小刚不仅能够全文背诵《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十几首古诗词,还每天坚持学写字。3个多月后,没有违规行为并在被取保离所时,小刚向黄河深深鞠了一躬,流着眼泪感谢“黄爸爸”对他真心真情的教导。
“多数未成年在押人员刚进所的时候,眼里是有戾气的,对家人和社会没有感恩之心。老黄教他们学会感恩,日行一善,至少是给其他在押人员一个微笑,化解心中的愤怨。”第二看守所管教大队副大队长王继平说。
成效明显,“四进宫”少年提前获释
2014年8月,17岁的小何来到黄河分管的监室。父亲瘫痪在床,家中经济困难,从小由奶奶带大的小何养成了霸道叛逆的性格。小小年纪,却已经是因为打架四进宫的“老号子”了。
初到监室的小何因为性格问题没少和同监室的在押人员发生矛盾,但是黄河每次都没有批评他,而是慢慢和他讲道理,指出他性格中的问题和缺陷,又逐步引导他养成阅读的习惯,教导他每天都将自己的心情写到日记中。
一段时间下来,小何渐渐平静了下来,一有时间,他就会捧起书本静静地看书学习,和大家的矛盾也越来越少。他还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我觉得这里不像监室倒像是一所学校,这里的管教更像是我的老师、我的父亲。”后来黄河自掏腰包,为小何购买了初中和高中的书籍,还利用空闲时间帮助小何补课。2014年12月,小何被送往监狱的那天,黄河把身上仅有的700元都给了他。在监狱里,小何成功通过多门自学考试课程。2016年,因为表现良好,小何被提前释放。释放后的小何,第二天就在母亲的陪同下,到第二看守所为黄河送来了锦旗。
本报记者 朱静
本报通讯员 宁公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