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社会

姑娘曾接受“中国好人”帮助,十年来坚持公益传承

21岁姑娘2008年接受“中国好人”帮助,今年创办公益服务促进中心——

十年爱心接力 诠释公益传承

杨雅舒在和老人聊天。 照片由杨雅舒提供

在17日召开的“中华虎凤蝶保护与恢复研讨会”上,记者见到了南京玄武鸡蛋壳公益服务促进中心创始人杨雅舒。别看她今年只有21岁,年纪不大,但她在公益之路上已经奔走了10年。

说起杨雅舒的公益之路,不得不提“中国好人”邵建波。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11岁的杨雅舒幸运地躲过劫难,和表姐一起遇上了正在那里救援的邵建波,并在他的引领下成为一名公益人。

得益于公益,回馈于公益,杨雅舒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公益传承。

11岁时不想做公益“离家出走”

杨雅舒告诉记者,她老家在云南昭通大山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2008年年初,爷爷病重,她被送到汶川映秀镇表姐家。不久后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事发时,11岁的杨雅舒正和比她大两岁的表姐在外面草地上玩耍,幸运地躲过劫难,但强烈的震感让两个孩子都晕了过去。巨震之后,她和表姐被解放军官兵从废墟中救了出来。不幸的是,地震使表姐成了孤儿。

不久,姐妹俩遇到正在地震灾区参加救援的邵建波。南京人邵建波几十年来致力于公益事业,曾获“中国好人”殊荣。面对杨雅舒和她表姐的不幸遭遇,邵建波慨然相助,从此将她们当自己的孩子抚养。

邵建波还常带姐妹俩一起参与公益活动。最初,杨雅舒非常不理解,“公益不是有钱人做的事吗?难道被帮助的人不应该是我吗?为什么要我去帮不认识的人?”对此,邵建波并没有多解释,而是身体力行。

有一次,邵建波让姐妹俩坐公交车去一家敬老院。两人转了好几趟公交车去这家敬老院,回来时不满情绪爆发了,她们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在外面一直跑到天黑,又饿又冷地坐在公园椅子上哭。

邵建波最终找到了她们。“我不想做公益!”面对寻找而来的邵建波,杨雅舒喊道。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比你们更不幸,但他们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依然坚强地前行。你们想当弱者吗?”邵建波的一番话,让杨雅舒震动很大,也改变了她对公益的态度。

陪伴让失独母亲变成义工

从那以后,杨雅舒对公益开始尝试着接受。“那时候,去的最多的就是敬老院、福利院。”杨雅舒说,老人们住在那里很久都没亲人看望,孤单寂寞,她去陪着老人讲话、聊天,他们就很开心,“我每次去都会带一些生活用品,但老人们最缺的是有人陪伴。”

有的老人一开始不愿意搭理杨雅舒,杨雅舒主动坐在老人旁边,讲话、唱歌。去的次数多了,老人们越来越喜欢她,喊她“丫头”“小雅”,还跟着她一起唱歌。

“看着他们这么开心,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杨雅舒说,就这样三年过去了,她慢慢懂得了做公益的意义。

此后,杨雅舒离开去了浙江上学,2015年又到南京上了专科学校,2018年在南京财经大学上大一。那些年,尽管忙于学业,但杨雅舒一直没有放下公益。

2014年,杨雅舒认识了鞠阿姨,她是一位失独母亲,丈夫也去世了。“她沉默寡言,不愿跟人接触。”杨雅舒知道,鞠阿姨需要陪伴。从那以后,杨雅舒就常打电话给她陪她聊天,去她家里拉家常,“她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根本不需要我帮忙,我就陪她说话。”

杨雅舒教鞠阿姨玩手机微信、教她网上买东西,慢慢打开了她的内心世界。

2016年的一天,鞠阿姨突然问杨雅舒,“我想去做义工,你认识这方面的人吗?”由杨雅舒牵线,鞠阿姨成为一名养老临终关怀的义工,每周去两次。如今,鞠阿姨变化非常大,生活丰富多了,还常常帮福利院的孩子们织手套、围巾。

创办“鸡蛋壳”汇聚力量做公益

十年公益之路,杨雅舒帮过很多人。她也认识了很多从事公益的人,并于2014年成立杨雅舒公益工作室,发动大家一起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然而,做公益多年,杨雅舒的感受是,一个人的力量太小。

2018年初,杨雅舒创办南京玄武鸡蛋壳公益服务促进中心,这是一个帮助公益人的平台。

杨雅舒说,2014年8月,她和姐姐把勤工俭学挣来的2570元捐赠给云南省鲁甸地震灾区,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励她们1万元,这给了她一个启发。于是,杨雅舒创办了鸡蛋壳公益服务促进中心,“我想用这个互联网平台,向相关公益慈善组织和个人提供贴心服务,汇聚社会力量,推进公益事业发展。”她举例说,比如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支持公益项目的创意研发和运作,培育社区居民骨干等,更好地为相关社区公益服务。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鸡蛋壳公益服务促进中心已经帮助了12名留守儿童和15名困难农民。

如今,杨雅舒在公益事业上的成绩让邵建波深感欣慰。 

本报记者 徐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36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