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社会

春江水暖 市面上河豚多为人工养殖,每公斤约50元

春江水暖 正是尝河豚好时节

市面上河豚多为人工养殖,每公斤约50元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江南的春悄悄地来了。随着万物复苏的,是江南人蠢蠢欲动的味蕾。“倚棹汀洲沙日晚,江鲜野菜桃花饭”,春天正是品江鲜、尝野味的好时节!今天我们来讲讲,让无数老饕们“拼死一吃”的河豚。

吃河豚的历史与建都南京有关

江湖上流传着一个说法,有这样的一种鱼,只要“食得一口肉,从此不闻天下鱼”。自古以来这种鱼,都是不可多得的鲜物。它就是河豚。

河豚学名河?,因其捕获时会发出类似猪叫的声音,故名(豚即为猪)。河豚有三点为人所熟知,一是其遇险时会吸气膨胀、全身伸出锋利的刺; 其次是天生剧毒的特质; 最后就是丰腴鲜美的口感。

河豚味美的声名早在两千年前就流传开来。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地区是吴越属地,当地的人们有品尝河豚的习俗,特别是品尝河豚精巢。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河豚洁白如乳、丰腴鲜美、人口即化、美妙绝伦的感觉,这时,有个聪明人联想起越国美女西施,于是“西施乳”的说法,就在民间传开了。

河豚饮食文化的发扬光大与六朝建都南京有关。据史载,公元3世纪到6世纪末,三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相继建都于建康(今南京),这是一个经战国之后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时代。六朝建都南京,人流、物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河豚饮食文化才有可能在长江下游兴起。到了10~12世纪的宋代,文人志士纷纷修诗写词,才有河豚的诸多精彩描述。

河豚毒素毒性是氰化钾的千倍

“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于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在其作品《六一诗话》 中描绘河豚的美味。与欧阳修志同道合的食客不在少数,苏东坡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就留下了“拼死尝河豚”的佳话。

河豚有毒,众所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究竟有多毒?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说:“据草创于大禹、成书于夏、完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河豚名铈鱼,吴人说它的血有毒,肝脏吃下去舌头就发麻,鱼子吃下去肚子发胀,眼睛吃下去就看不见东西了。”

紫金山新闻记者了解到,河豚的毒性源于体内的河豚毒素,此毒毒性是氰化钾的千倍,0.0005克河豚毒素足以使2斤重的小狗死亡。河豚毒素潜伏期为0.5至3小时,河豚体内的剧毒主要集中在肝脏、生殖腺、肝脏、肠胃及血液等部位,其含毒量的大小,又因不同养殖环境及季节变化而有差别。

据扬中名厨“河豚王”孔庆璞介绍,长江河豚和人工养殖河豚各器官毒性比较如下:卵巢>脾脏>肝脏>血筋>眼睛>鳃耙>皮>精巢>肌肉。

市面上的河豚多为人工养殖

清明前是河豚产仔的季节,产仔前河豚的味道最鲜美。中国人吃河豚的方法极多,但最传统也最普遍的,就是红烧。

宋人严有翼在《艺苑雌黄》 中说:“河豚,水族之奇味,世传其杀人,余守丹阳、宣城,见土人户户食之。但用菘菜、蒌蒿、荻芽三物煮之,亦未见死者。”这种配合了不同春天的野菜来烧制河豚的方法,沿用至今。

“春天到了,长江三鲜里就河豚好吃又好做,当然要买来尝一尝。”紫金山记者在南京众彩批发市场的一个摊位前,采访到一个前来购买河豚的市民黄阿姨。“我买了一袋冰冻的,过几天集中上市的时候再买新鲜的吃。”黄阿姨买的是冰冻的河豚,市价每公斤50元。

据众彩市场的一位鱼贩介绍,南京市面上多是人工养殖的河豚,由于是人工饲料喂养,毒素低,产量大,价格较便宜。而野生河豚,如今在市面上几乎是“有价无市”。

在吃河豚盛行的扬中,紫金山记者采访了一个河豚养殖户,他说,野生河豚的毒性大,加上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就鱼缸养的这几条,从长江捞上来的,一斤一万三左右。”该养殖户介绍道:“贵是贵,但口味上野生河豚比养殖河豚更鲜美。”

相比于刀鱼离水即死的“娇贵”,大多数河豚显得平民许多。清明节前,大部分饭店都有河豚菜肴,价格从两百多一条到五百多一条都有,主要取决于河豚的品质和厨师的手艺,这个价格都是固定的。但是,若是有老饕们向酒店预订刀鱼,连厨师也说不好什么价格了,“因为我们卖刀鱼是时价,一天一变,谁也说不准。”该养殖户向紫金山记者解释。

河豚在市场的售价除了野生与非野生的差距外,还和烹饪方式息息相关。在江苏,养殖户们养的大多是暗纹东方?,这种河豚更适合中餐烹调。“红烧是最普遍的烧法,但要说河豚最毒也是最鲜的,是河豚肝。要是想在饭店吃生河豚肝和河豚刺身,一千一客是最少的了。”紫金山记者从扬中名厨孔庆璞处了解到,因为河豚含有剧毒的关系,制作生涮河豚肝和河豚刺身需要极高超的技术,一般饭店吃不到这种“高级料理”,因而价贵。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06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