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网讯(通讯员 黄隽 记者 马道军 )我希望树葬,骨灰融入泥土;我想要花坛葬,为后代节约土地……今天(3月22日)上午,在鼓楼区社区公祭现场,该区16名志愿生态葬居民与雨花功德园工作人员签订了《南京市公民志愿不留名、不立碑申请意向书》,百年后,预约生态葬。
当天,签约的市民来自各行各业,年龄跨度也很大,有的是老人,有的是妇女,还有年轻的小伙子,他们想通过生前签订意向书的方式,提前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
今年71岁的贾永春老人,激动地在意向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现在土地太紧张,我们不能占用子孙后代的资源。对于我的选择,家人尊重我的决定。今天回家后,我还要劝老伴选择生态葬,等我们百年后,也能在一起”贾永春说。
对于贾永春的选择,一旁的王健频频点头。30多岁的王健,在一家软件公司从事程序开发工作。对于选择生态葬,他直言受了亲戚的影响。“我的一个亲戚是多年前过世的,就葬在功德园。每次去那里祭扫,就觉得选择生态葬挺好的。这次社区公祭有这个机会,我也就选择了,父母也都理解、支持自己的决定。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向亲戚朋友宣传生态葬。”王健坦言。
来自下关街道热河路社区的王月红,今年32岁,她告诉记者,她是在社区办事的过程中,看到有生态葬的宣传,觉得很有意义。通过年轻人选择生态葬,慢慢改变老一代人的观念,或许是个很好的办法,“我们希望以此来宣扬生态葬、推广生态葬、实践生态葬,倡导厚养薄葬、感恩怀远的生态殡葬新风”。
记者翻看每份意向书,无一例外都写着“我自愿为自己百年以后选择生态葬,回归自然,为子孙后代节约土地。我的家属需尊重我的意愿”的字样。
“不给儿女增加负担,不与后代争夺土地。”采访中,所有志愿生态葬居民表达了这样的初衷。
雨花功德园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清明,该园签出我省首份生前契约。时隔两年,仅在这次社区公祭现场,一下子有16名志愿生态葬居民生前预约生态葬,充分说明这些年推行生态葬,市民观念转变了,已开始慢慢接受了这种葬式。
“生命回归大地,骨灰融入自然”。据了解,让逝者长眠在树木、花坛、草坪下,与大地融为一体,这是一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利国利民的举措。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市就开始实行江葬,后陆续推出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等节地生态葬式。“自提倡节地生态葬以来,经过多年努力,南京选择壁葬、骨灰堂等立式葬的逝者已达两万多人,选择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人数也近两万人。”市殡葬改革办公室主任陶四海介绍。
据了解,在减免群众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基础上,我市已陆续出台《生态葬奖补实施办法》、《免除集体江祭费用实施办法》等生态葬鼓励政策,不断扩大惠民覆盖面,推动南京节地生态葬建设。比如从2015年开始,凡在我市14家经营性公墓选择不留灰、不立碑“两不留”生态葬的逝者,一次性给予每户奖励1000元。
当天,在静海寺广场, 鼓楼区300余名社区居民、部队官兵、机关党员干部,以表演文艺节目、志愿生态葬意向书签约、悬挂祈福卡、百人现场签名、殡改知识问答等形式倡导文明祭扫,过绿色生态环保的清明节。
据了解,清明前夕,鼓楼区各街道社区将陆续以“感恩怀远•绿色清明”为主题,推出清明诗歌诵读会、踏青遥祭、追思故人集体公祭等93场清明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