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铮上门为老人理发。本报记者 许琴摄
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理发南外高三小伙当起社区理发师
3月24日上午,家住鼓楼区小市新村的唐安贵老人家里,来了一名学生模样的理发师。他叫汪铮,是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一名高三学生。他每月为社区困难老人义务理发,已经坚持了3年。近日,在2018复星保德信青少年社区志愿奖颁奖典礼上,汪铮被授予明星志愿者称号。
唐安贵老人患有多种疾病,常年卧床。走进老人的家门,汪铮说:“唐爷爷,我来了!”老人挣扎着坐起来,招招手朝汪铮打招呼。汪铮搬了一把椅子到屋外,半扶半抱着老人坐到椅子上,然后熟练地摆好理发工具,展开围布给老人系好。“唐爷爷,头侧一下,我开始剪了……”汪铮一手拿着推子,一手拿着梳子,动作娴熟。
唐安贵今年74岁,他告诉记者,自己因为中过风,腿脚不好,出门非常不方便,“这两年,小铮每个月都要来给我剪头发,小伙子人很好,讨人喜欢。”
汪铮的爸爸汪焰明告诉记者,2015年,汪铮刚上高一,有一天晚饭时听外婆拉家常说,楼上的周金山爷爷腿摔坏了,都两个月了,不能下楼。周爷爷的头发长了,请理发师傅到家理发,出50块钱,还没人愿意上门。
汪铮对外婆的话上了心,他说:“平时我在家就帮外公理发,我可以上门帮周爷爷理发。”他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当天,他就跑到周爷爷家,老人非常高兴地同意了。后来汪铮发现,社区内像周爷爷一样需要帮助的老人还不少。唐安贵爷爷中风,常年卧床;隔壁单元的李留洪爷爷,因为老伴得了老年痴呆,他要时时刻刻守着老伴,忙得没时间去理发店……每隔一个月,汪铮就主动上门为他们理发,还陪他们聊天,老人们都很开心。
采访时,记者发现汪铮话不多,他表示,帮老人们理发,自己也收获了很多。第一次给唐安贵爷爷理完发,当他搀扶老人回屋子时,老人没有说话,却塞给他10块钱,老人的感激,他表示能理解,但钱肯定不会拿。患有老年痴呆的李奶奶不让任何陌生人走进家门,但她能认识他。朱桂兰奶奶在他理发结束离开时,一定要塞给他一个苹果……汪铮说:“我知道,这都是老人们用不一样的方式表达着最真挚的感情。”
汪铮一直默默地给老人理发,从不张扬。“我们一开始并不知道,唐安贵老人的老伴有次来社区办事,说起这件事,我们才知道。”小市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张巧告诉记者,后来为了让社区内更多有需要的老人知道可以免费理发这件事,汪铮和社区居委会商量,再设立一个敬老理发服务点。2016年4月,在社区的养老助餐点,“小市新村春苗敬老理发”服务点挂牌成立。由于汪铮平时上课不方便接电话,留的是汪铮爸爸的联系电话,有需要的老人可随时电话预约。高中阶段的学习非常紧张,但他还是利用周末上门给老人们理发,读高三了也从来没有中断过。
现在,小区里很多人都认识这个热心的小伙子,小市新村社区还向南外寄去了表扬信。汪铮说,自己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他很感谢父母、社区的支持,特别是爸爸教他理发技术,“我的理发水平很一般,老人们不计较发型好坏,其实是默默给我支持,鼓励我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做更多的好事。”
本报记者 许琴
从小事见人生
□刘大山
老话说,先做人,后做事。
在少年汪铮身上,我们看到的正是对这句老话生动的诠释。按理说,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做不完的试卷、背不完的单词、永远不够的睡眠,汪铮有一万个理由不去“多管闲事”,忙好自己的学业。但他却抽出宝贵时间,去做一些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正是这种选择和坚持,给人温暖,让人感动。
做人立品、躬行仁义,才能行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在遇到选择时才能坚定方向、不会迷途。在汪铮看来,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但他无形中已经做了价值排序,即学业并不比做好事更重要,助人为乐并不是浪费时间,人在利己的同时也要利他。无数件小事累积起来,就塑造出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也锻炼出明辨是非的能力、脚踏实地的行动力。
在汪铮身上,我们看到了孩子最质朴最美好的爱心,也看到了家长的鼓励、社区的支持。每个孩子内心里都有良善的种子,我们要小心呵护、不断浇灌,鼓励和帮助他们保有赤子之心。不要让他们被社会陋习沾染,包裹上冷漠外壳;不要因为一些看似重要的理由,阻止他们助人行善,最后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一生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很多选择,每次选择,可能都是对品德和心性的检验。如何选择,或许无关成功与财富,却决定了人生的宽度与厚度。
有人调侃说:听了很多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因为,道理只是道理,知道和做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正因如此,少年汪铮才值得赞扬和敬佩,值得更多人见贤思齐,去仿效。
像汪铮一样,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多一些利他精神,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这样的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好坏,将来必定会有所成就,必定会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