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社会

清明迎来市民购墓高峰 呼唤更多选择生态葬

清明迎来市民购墓高峰

墓地资源紧张,呼唤更多选择生态葬

每到清明期间,都是市民购买墓地的高峰期。近年来,因墓园用地越来越紧张,导致墓地价格上涨,让不少老人急着购墓。殡葬部门呼吁,购买墓地要符合条件,因墓地资源有限,市民不妨选择节地生态葬。

清明迎来市民购墓高峰,一些墓园无墓可选

昨天上午,在浦口区二龙山公墓,市民姚先生向墓园方问起购墓资格问题,“我父母今年80多岁,能不能在你们这里先买个墓?”

“按照相关规定,您的父母是超过我市平均年龄的老人,已具备购墓资格,但我们这里没有传统墓穴了,您可以考虑墙壁葬。”工作人员说。

随后,姚先生又来到临近的龙王山公墓,同样被告知没有墓穴,只可以选择生态葬或节地葬。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案。在我市最大的墓园——普觉寺陵园,市民发现可选择的墓穴越来越少。据该园工作人员介绍,按照正常的购买节奏,普觉寺陵园两三年后也将无墓可卖。

“最近,很多市民在祭扫的同时,往往也会购买墓地。由于墓地越来越少,价格相对上涨,今年清明期间,购墓人明显增多。”市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张明跃告诉记者。    

希望“入土为安”,部分人传统观念难改变 

目前,南京每年死亡人数约3.5万人,除去农村户籍和进纪念堂、塔陵,选择生态葬、回老家安葬的,约80%选择墓葬。

据了解,为降低国土资源的消耗,目前国家层面的殡葬改革政策并不鼓励老百姓用墓葬形式安葬骨灰,公墓只是殡葬改革的过渡形式,国家对公墓用地审批采取严格的限制。然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每年死亡人口将逐渐增大,对墓葬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如果所有人都选择墓葬,南京每年至少要消耗60亩公墓用地,按照这样的开发速度,墓葬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将是城市无法承受之重。

另一方面,受几千年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目前多数市民仍希望为逝去的亲人买墓地、立墓碑,选择传统的丧葬形式,这与城市丧葬土地的稀缺性构成了一组矛盾。

呼吁转变观念,节地生态葬是绕不开的选择 

民俗专家、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胡阿祥告诉记者,“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早已在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要想破解难题,一方面需要老百姓转变观念,逐步接受绿色环保的安葬理念,另一方面行业内也需要创新。

“关键是观念,其实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选择低价位葬式就显得不孝、没面子,事实上,目前选择生态葬的文化素质都较高,很多都是教师、医生。”雨花功德园常务副总经理阮锋说,观念越开放,越能接受各种生态墓葬方式。

今年,南京殡仪馆新推出室内葬区,一期设计的两个房间共有1190个格位,引入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元素,布局精巧,装饰雅致,受到不少市民认可。同时,雨花功德园推出小型生态墓,价格不足万元。在清明期间,雨花功德园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接到数十个买墓的咨询电话,绝大多数市民看中的都是该园区的墙壁生态葬。

张明跃表示,在土地越来越紧张的前提下,墓穴终有用尽的时候。届时,节地葬、生态葬将是绕不过去的选择。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在我市各级部门的多方努力下,以骨灰自然葬为代表的新型生态葬引起人们关注,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自提倡节地生态葬以来,南京选择壁葬、骨灰堂等立式葬的逝者已达两万多人,选择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人数也近两万人。”南京市殡葬改革办公室主任陶四海介绍。

通讯员 黄隽 记者 马道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07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