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求职忙,心浮气躁易上当
南京警方发布“安全就业锦囊”
又到一年毕业季,每年4月到6月,应届毕业生们四处寻找工作,也有一些骗子趁机把主意打到了毕业生们身上。今日(4月3日),市公安局发布“安全就业锦囊”,提醒毕业生们注意防骗。
锦囊一:谨防“因小失大”
就读于南京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小王最近特别着急,宿舍四个好哥们,不是家里安排好了工作,就是自己在外面找了实习,就剩下了自己一个人还是“无业游民”。之前也投了不少简历,可都是石沉大海。就在他心灰意冷之际,一条贴吧里的消息吸引了他的注意“大学生兼职刷单,每单5—10元,每日上限100单,有意的速加微信XXX”。于是,小王加了对方的微信。
对方在对他的身份信息进行简单核查后,便发给他一个网址,说按照网页里的任务流程,一天大概能赚个400—500元。小王上去一看,果然有任务,都是帮忙点击网页,然后购买物品的。谨慎的小王一开始有点怀疑,于是就选择了金额较小的项目,5元、10元的小任务开始刷,刷好后就截图上传给之前添加的微信,没想到,这对方还真的返利给他,虽然数额不多,但是一天下来也挣了八九十元。
第二天,小王依旧打开电脑,准备刷单,可是发现之前的小金额数目都已经做完,只剩下500元以上的任务。尝到了甜头的小王放大了胆子,刷了2单,截图给对方微信后,却被告知,这是中级任务,必须做满5个才能当日返现。小王心想,自己之前都做了两个了,干脆就继续做吧,于是又做了3个,可当他截图给对方并等待返利时,却发现对方已经将他拉黑,发现被骗的小王赶紧报了警。
警方提示:许多骗子都是利用毕业生着急找工作且求财心切的心理,利用一些蝇头小利骗取后续更多的财物,请广大毕业生放平心态,通过正规途径求职,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心仪的工作。
锦囊二:谨防“威逼利诱”
就读于南京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小李最近找到了一份“高薪水有前途”的心仪工作。他是在网上海投的简历,其中一家房地产公司找到了他并让他去面试。当时人事部经理对小李的能力非常认可,称来公司实习3个月直接转正,转正后月收入保底6000元,每笔交易还有提成。”说着,他还指了指外面:“你看,我们这里去年来的小蔡,现在一个月收入有2万多,上个月才买了车,现在都准备存钱买房了。”
见小李动了心,人事部经理又告诉他,因为他是应届毕业生没有销售经验,所以需要公司培训,培训期是2个月,一共1万元,包吃住,2个月后只要小李达到公司标准就可以进入公司销售部。小李说想回去考虑一下,人事部经理立即变了脸说:“这次我们公司的这个岗位只对外招聘3人,如今还有一个位置,过时不候。”小李想了一想,这1万块自己工作后1个月就能赚回来,于是就交钱报了名。
培训的两个月小李是早出晚归,上课更是一个字都不敢落下,可是培训后,公司却告知他由于他的业务能力不过关,不予以聘用,只能去公司的其他部门任职,而且薪水也远远没有之前承诺的6000元保底。与公司交涉无果后,小李报了警。
警方提示:招聘单位培训职工是不准收取培训费的,正规企业都是带薪或者免费培训,如果遇到需要缴纳费用的,请谨慎选择。
锦囊三:谨防“空头支票”
应届毕业生小张近日在网上投简历,看到一则中介公司发布的广告,称保证为您找到心仪的工作,不成功就业不收钱。
小张心想,反正不成功不收钱,就加了对方的微信。对方表示,小张心仪的公司属于本市排名靠前的企业,所以需要一些“关系费”,小张求职心切,也没有多想,第二天就去和对方见面并且达成了交易。
心满意足的小张交完钱回家后,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入职信息,他打电话过去,对方对告诉他,这一季度的招聘已经满了,需要让他等下一个季度,如果他等不及,可以介绍另一个公司的相同岗位,小张无奈只好去了,可是面试的结果却让他恼怒不已,他应聘的是设计岗位,可公司只有销售岗位空缺。气愤之下的小张要求对方退钱,可对方却不同意。
警方提示:毕业生求职选择中介时,应该先核实其《职业介绍许可证》和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以防上当受骗。
锦囊四:谨防“人去楼空”
小刘今年即将毕业,在投放简历后,一家公司通知她可以入职了,但需要先内部体检和上保险,让小刘缴纳800元的费用并等待体检通知。于是,小刘和同来招聘的数个女生一同交了钱便回家等通知了。
可是等了一周后,也没有人给她打电话,小刘联系了一同交钱的女生再去公司,却发现那个招聘的公司,早就人去楼空。
警方提示:一般面试招聘是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的,即使体检也都是去二甲以上医院体检,不存在公司内部体检一说。许多皮包公司顶着大公司的名义,向应聘者收取钱款,等积累到一定阶段后便卷款而逃,请广大求职者擦亮眼睛,不要被一时的利益所诱惑。
本报通讯员 宁公宣 本报记者 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