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
——(清)乾隆
耸翠层峦接碧空,清凉襟袖拂天风。
石头城一西临望,千古兴亡慨叹中。
南京有条“清凉古道”
清凉山在南京历史上赫赫有名,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清凉山也是历朝历代文人留下很多诗句的地方,尤其是“石头城”,因“钟山龙蟠,石城虎踞”而闻名,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不断来此吟咏,李白、刘禹锡都在清凉山留下了千古诗篇。
不过,现在的清凉山却显得比较寂寥。而更鲜少有人知道,山中曾经有一条让许多文人墨客醉心的“清凉古道”,不管是民国小说家张恨水,还是其他的喜欢探幽访古的文人,都喜欢在这条古道上走一走,感受“一边是田园,一边是闹市”的意境。
南京文史学者、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向记者透露,这条过去的清凉古道在汉中门到仪凤门中间。
清凉古道是闹市的田园
黄强表示,六七十年前,清凉山周围的交通还不是很方便,没有现在的道路。到清凉山是需要攀登和走山路的。因为山林茂密,树绿叶繁,曲径通幽,同时清凉山靠近城区,一些喜欢寻幽访古的文人,常常到清凉山寻找情调,民国的言情小说家张恨水便是其中的一个。
张恨水在他的著名文章《清凉古道》中写道:“我居住在南京的时候,常喜欢一个人跑到废墟变成菜园竹林的所在,探寻遗迹。最让人不胜徘徊的,要算是汉中门到仪凤门去的那条清凉古道。”
黄强告诉记者,这条清凉古道,是市民游玩清凉山踏出的道路,其实就是一条山间羊肠小道。其中景色的变化也随着山形树木走向而移步换景。“向山中走去,就是茂密的树林,向山外走去,就靠近了城区。”其中三牌楼附近是较为繁华的一段,街道的后面簇拥了二三十株大柳树,一条小小的溪水,将新的都市和废墟分开来。
张恨水显然是很喜欢这条古道的,用他的文笔细腻描写了其中的景象:“有几户人家住着矮小得可怜的房舍……在清凉古道上,可以听到中山北路的车马奔驰声,想不到一望之遥,是那样热闹。……鹅卵石铺着的人行古道,两边都是菜圃和浅水池塘,夹着路的是小树和短篱笆,十足的乡村风光。路上有三五个挑鲜菜的农民经过,有一阵菜香迎人。后面稍远,一个白胡老人,骑着一头灰色的毛驴,‘得得’而来,驴颈子上一串兜铃响着。”
历史上的清凉寺地位高
清凉山其实距城区并不远,距五台山不过两里地,附近有龙蟠里民宅群,清代思想家魏源的故居小卷阿,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图书馆,以及书法家颜真卿的纪念祠都在附近。
清凉山上的清凉寺有独特的地位。现在的清凉寺虽然是复建的,但是和历史上的清凉寺并不相同。历史上的清凉寺位于南京城西清凉山南麓,在南京佛教史上是一个颇有影响的寺庙。历史上的清凉寺创建于唐中和四年(884年),清凉寺在明代属于中刹规模,明代的“大刹”仅有灵谷、天界、报恩三寺,其后有“次大刹”五座。
太平军占领南京时,对南京城内的文化胜迹进行了大规模毁坏,清凉寺也未能幸免于难。到了上世纪30年代,清凉山尚存清凉寺,但是已经萧条,香火远不如明代,不过因为清凉山原本就僻静,倒是一处幽静的所在。
登临翠微亭寻找古意
清凉山上有清凉台,还有翠微亭。翠微亭在清凉山高峰,可以远眺江帆点点的景象。翠微亭原来是南唐李后主的避暑胜地,登上翠微亭,还能寻找到一些古意,想起曾经居住在清凉山下半亩园的龚贤、在清凉山绘画创作的石涛等等。黄强表示,清凉山的繁盛时期早已过去,民国之后,历史悠久的清凉寺消失了,古崇正书院留下的只是颓败的景象。如今人们游览清凉山主要是东部的山体,扫叶楼、还阳井尽管还在,古崇正书院也得以恢复,只是清凉古道早已不复存在。“那田园的风光,一小片菜地,散发出的泥土气息,三两纯朴的村民进入图画中的感觉,已经没有了,只能在老照片中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