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网记者 于洁尘 王聪
写在前面:
去年4月,栖霞在全国首创的“放管服”改革举措“商事登记不见面审批”系统上线,得到了中央编办的认可,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去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各地积极探索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创业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等好的典型经验,要在更大范围加以推广。
对于栖霞区这一改革创新举措,省市先后在栖霞召开“不见面审批”推进会,加以推广部署。
但栖霞并未停止探索创新的步伐。上月底,“商事登记不见面审批”系统2.0版上线,将“不见面”升级为全领域、全过程、全覆盖。打开手机微信号,市民新注册公司只需轻点手机、全程不见面,最快15分钟就可拿到营业执照。本月底,新系统将覆盖栖霞各个政务职能部门。
“不见面审批”这一重要的制度创新,已被作为全省“放管服”名片来打造。近日,市领导在调研栖霞“不见面审批”2.0版后批示,要加大推广力度,着力提升南京营商环境。
问题倒逼创新,“吃螃蟹”源于当“被告”
“在商事登记领域,由于涉及多个人、多主体、多权益、多部门,一直是‘放管服’改革的难点,我当‘被告’都当怕了。”栖霞区市场监管局书记张平谈起开发“不见面审批”系统的背景时,感慨最深的是自己当“被告”的经历。
此前,该局每年都会应对十多起、甚至几十起官司,这是频频出现的用他人身份证注册、花钱雇人当假股东、注册后即失联等问题引来的后患,甚至有外地人来宁找他们打官司。
一位上海市民就把张平拉上了法庭——这位上海市民的身份证前几年被人冒用在栖霞注册了公司,结果惹上了财务纠纷。冒名顶替者遍寻无获,一怒之下把栖霞市场监管局告上了法庭。
张平和同事不断反思,发现除了官司,“群众多跑路”的情况也很普遍。申请执照时材料多、往返次数多、办结时间长等问题很突出。而当时的科技手段也比较落后,很难把好监管关。
便于各界监督和维权、便于行政管理、便于司法执法,这是商事登记的根本立足点,也成了栖霞“不见面审批”系统建立之初,最希望解决的问题。
2016年4月,栖霞市场监管局一改只需提交身份证复印件的传统做法,率先在全省运行了对身份证进行读卡查验的系统。
2016年9月,该局进行了小规模升级——在全省率先开发了“人脸识别验证系统”桌面版,实现人证一致验证。
2017年3月,“吃螃蟹”行动再深化,该局在全省率先开发出“远程电子文档审批”系统,承担起远程实时受理、审批、打照、发照任务,建立后台远程审批的流程化工作机制,许可事项实现了“通联通办、就近办理”的目标。
过去,居民办理营业执照时,需要带着各种申请材料多次跑工商所,后来则需要跑区政务办或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材料不全就跑很多次。此后,就得等工商所或者政务办提交材料给市工商局,材料过审后,还要再跑一趟办理领执照手续。办个公司少则跑四五趟,多则几十趟。
2017年4月27日,在全国率先开发的“商事登记不见面审批(申领)”系统上线。当事人不用再跑到政务办等地申领,只要在家递交电子文件,就能收到行政管理部门快递送达的营业执照。中央编办负责人专程来宁,见证了第一张“不见面审批”公司营业执照、个体营业执照的发放。
当天,南京锦号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人徐燕拿到了首份“不见面”执照。徐燕此前已将申请表、委托书、公司章程等电子文件通过网络递交到市工商局网上系统,区“不见面审批”系统从市局数据库读取到材料后,核对确认无误。
上午9点11分,徐燕登录“不见面审批”手机APP,通过视频与受理窗口人员沟通,在“人证合一”实名认证系统里,通过上传身份证、人像拍照比对,资料认证确认,然后拍照上传房产协议等材料,完成了所有文书的递交。
9点31分,营业执照被打印出来。之后,徐燕可选择现场领证,也可以让免费的邮政快递送照上门。
“以往每年都要应诉多起官司,2017年时已大为减少,今年,我心里有底——肯定没官司。”张平笑着说,数据在跑腿,群众少跑路,自己也少跑法院了。
创新持续推进,“2.0版”更“接地气”
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放管服”改革,是推进政府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栖霞的“放管服”改革创新没有止步,1.0版本上线后不久,该区就紧盯运行中的每份受件、每个环节,开始了新一轮的“升级”探索。
经过大半年的比照、探索、研发,今年3月28日,更加快捷便利的“不见面审批”2.0版新鲜出炉。
“‘不见面审批’1.0版需要安装APP,下载安装、注册登录,操作比较麻烦,所以我们把2.0版本转到了微信平台上,用户只需关注‘商事登记不见面’微信号,用不着下载注册任何软件或捆绑任何信息,就能在线办事。线上所办事项也更多、更便利。”栖霞区委研究室主任李春节说,升级后的版本更“接地气”,更利于群众接受。
这次率先受益者是市民季文文,他于当天关注了微信号“商事登记不见面”,操作了“刷脸”识别、人证一致、电子签名、提交材料、视频互动等环节,经核对无误,15分钟后营业执照就打印了出来。从最初在市工商局网站申请到最后领照,季文文全程“不见面”,执照是免费快递到家的。
“在系统升级之前,商事登记分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用户只能二选一。”李春节说,2.0版则构建了远程不见面办、窗口刷脸办、自助终端办、便民中心办、银政联动办的“五位一体”多审批终端机制,实现了“不见面”的全领域、全过程、全覆盖。
2.0版还启用了多项科技含量极高的自主研发产品。更加“高级”的人脸识别技术,使得申请人不论是在手机、柜台,还是自助终端上都可确认身份。而坐在家里,或是在政务服务中心、便民中心、民生银行栖霞支行等窗口,只要人证核对无误,电子文书就会自动呈现,高科技功能包括电子签名、电子盖章。微信号里能签名、能盖章,这样的技术让大家直呼“太强大了”。
此外,新版本的技术验证手段也实现了升级,后台数据库拥有公安、工商等多个领域的信用系统接口,可以实现市场主体、投资主体并重的信用归集。
创新红利显现,推广覆盖28个部门
全国首创的“不见面审批”不断升级提速,自然也收获了沉甸甸的“幸福”。去年,“不见面审批”系统促成栖霞新增企业11642家,涨幅达79.1%。
商事登记可以“不见面”,其他领域是否也可借鉴这一模式?答案是肯定的,“栖霞速度”让这一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迅速得到了复制。
从1.0版上线时起,栖霞就在各职能部门陆续推广该系统。目前,这一模式已在该区28个部门的351个事项上复制运用,政务服务90%以上的许可服务事项,已经实现了“不见面”。这些事项,栖霞居民不仅可以“不见面”办,还可在区政务大厅和9个街道便民中心“同权”办。
该区还把28个部门运行中产生的大数据归并到一个“大后台”。这一后台系统目前仅企业公司数据就储存了8万多家,分析这些数据、谋划更好的服务方式,成为栖霞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栖霞政务大厅办事员王思琪讲述了一个案例,南京车瑞达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注册后,审批结果同步推送到了区综合执法信息平台,迈皋桥街道综合执法队员刘玉虎随即现场探访,发现其店招不符合规定、员工合同不完善,向公司负责人指出了问题,并请其与城管、人社局等部门沟通,经指导协调,现场解决了这两个“纰漏”——这就是该区将企业信息数据与综合执法网后台打通“并行”的结果。
“3.0版”在路上,栖霞“放管服”不停步
“不见面审批”2.0版刚刚上线,3.0版已经在路上。俨然成了半个“IT人”的张平说,以该局的商事监管服务为“先遣队”,栖霞区已启动在2.0版基础上把科技创新技术进一步深化的行动,重点向“不见面+监管、不见面+招商、不见面+创业”等方面拓展延伸。
“不见面+监管”是3.0版的重要内容,该局目前已启动开发“不见面监管”系统,尝试对重点监管服务对象、失联主体等进行在线实时沟通,并推行全网在线监测、信用联合惩戒等功能。“不见面审批”让事前审批人员工作量大减,其中不少人会充实到事中事后监管一线,确保实现“线上线下立体监管”。
过去,区域之间的竞争靠的是要素价格之间的竞争,如今哪里审批流程少、办事效率高,哪里对客商吸引力就大。因此,栖霞把“不见面”审批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当头炮”,以改革推进营商环境打造。
以“互联网+”为支撑,将“面对面”变为“键对键”。栖霞推动的“不见面”审批改革,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倒逼各部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促进了体制机制的创新。
栖霞区委书记邢正军说,建立“简单明确、易行高效、科学合理”的审批制度和监管方法,与企业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该区“不见面”审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条线都在协同配合。此项系统性改革创新,以简政放权为核心,将“权力清单”变为了“服务清单”。
邢正军表示,让数据多跑路、让科技来把关、让群众少跑腿,栖霞将继续探索政务服务新模式,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区。改革的成功运用,映照出栖霞区在“放管服”改革中打出的一套组合拳,集成创新“不见面”审批改革的“栖霞样本”,已经逐渐形成。
“刀刃向内”创新实干(配发言论)
身份证真假莫辨、递交材料又多又乱、审批结果需要“耐心等待”……但规定就是这样的,我能怎么办?
群众办事,最怕听到“规定就是这样的”等话语。
规定都是谁定的?规定都是职能部门制定的。
今年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改革将进一步触及制度体系的变革。会议指出,要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围绕直接面向企业群众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推动审批服务变革,不断优化办事创业和营商环境,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倒逼政府职能部门“刀刃向内”查问题、找路径,“规定就是这样的”再也不能成为托词。
“刀刃向内”并非端杯热茶研究协商,而是要勇猛精进有作为;“刀刃向内”并非埋头蛮干乱干,更要结合当下实情、时代特色创新实干。
栖霞的“不见面审批”,正是抓住了“规定都是人定的,也是可以革新的”这一要义,主动从职能流程内部剖析自身、创新改革,“刀刃向内”也许犀利而疼痛,但“刮骨疗毒”也最易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