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社会

南京公安检验室擅长检验“毒物”,一年多救了19个人

南京公安有个检验室擅长检验“毒物”,一年多救了19条人命

实验室里查“元凶”,指点医院救患者

理化检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在评估检验结果。警方供图

市公安局有个鲜为人知的小团队,团队成员都是理化检验方面专家,整天与烧杯、试管及各类毒物打交道。在一起起大要案侦破过程中,他们通过对微量遗留物证的理化检验还原真相;还为医院的中毒病人指明治疗方向…… 

昨天,市公安局刑侦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理化检验室(以下简称“理化检验室”)副主任王勇告诉记者,自2017年以来,该检验室已参与挽救了19人的生命。

医院不知患者所中何毒,他们上

位于刑科所6楼的理化检验室,建筑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 

昨天上午,记者刚走进理化检验室,就闻到一股强烈的化学试剂味道。“这是有机溶剂和有毒物质挥发出的气味,我们因为长时间待在这里,已经闻不出味道了,这种味道对人体还是有害的。”王勇说。 

始建于1954年的理化检验室,2012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重点司法鉴定专业实验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3人,1人被聘为“全国公安机关刑事技术特长专家”,1人入选公安部青年人才库。检验室目前每年受理检验案件约2200起,检验各类检材超过5000份,鉴定意见均准确无误,全部被认定为有效证据。 

王勇说,由于大部分医院没有专业的毒物检测仪器,也没有专业的毒物检验团队,“对于一些中毒药物不明的患者,医院往往会通过派出所向我们求助,由我们来确定是哪种毒物,医院据此进行救治。”

与时间赛跑,救活亳州女童

救人如救火,对中毒病人所中毒物的检验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

2017年4月6日中午11时许,理化检验室接到求助电话,市儿童医院收治了一名5岁中毒女童,医院无法明确中毒来源。女童来自安徽亳州。当月4日凌晨3点左右,女童突然流鼻血,而且止不住,于是一家人赶紧将其送至当地医院。当地医院无法判断病因,开了一些药,叮嘱家人回去按时服用并注意观察。回家后,女童病状加重,家人立即驾车从亳州赶往南京市儿童医院。儿童医院怀疑女童中毒,但究竟是中了什么毒一时没法明确。直至6日中午,女童的症状依然不见好转,医院于是向理化检验室求助。 

王勇立即要求属地派出所民警携带患儿血液、胃液等检材尽快送检。根据家属描述的症状,结合家属提供的血常规检验报告单,王勇高度怀疑患儿可能系由抗凝血类杀鼠剂引起的中毒,但也不能排除伴有其他毒物的可能性。 

因送检血液和胃液已是出现症状3天后提取,体内代谢使得毒物含量降低,这大大提高了检验难度,而且患儿最初呕吐物等重要检材已被清理无法找到。为确保结果准确,王勇要求家属联系亳州当地最初收治的医院,取回血常规化验剩余血液备检。所幸,家属顺利取到血液,并于当晚将仅剩余不到2ml的血液送至理化检验室。 

“我们兵分两路,一路进行常规检验,一路针对抗凝血剂类杀鼠剂开展针对性检验。”王勇说,当天19时许,值班人员刘俊宁报告常规毒物筛查结果,在血液和胃液中皆未检出敌敌畏、乐果、毒鼠强等剧毒农药和鼠药以及安定、巴比妥、氯氮平等常见有毒药物成分,排除了毒鼠强中毒的可能性,也初步排除了伴有其他毒物的可能性。

另一路由“全国公安机关刑事技术特长专家”、高级工程师左跃先和刑技专家王勇针对抗凝血剂类杀鼠剂开展针对性检验。“那天我们从14时许持续工作至22时,终于通过液质联用仪在血液中成功检出溴敌隆、大隆两种抗凝血类杀鼠剂成分。我们立即将检验结果反馈给医院。”王勇对记者说。 

第二天下午,王勇接到家属打来的电话,患儿病情好转。家属还通过手机发来患儿照片,与公安干警分享喜悦。

拼耐力,近40小时发现毒源

王勇告诉记者,由于检测没有目标性,需要检验人员通过不同方法反复检验才能“找出真相”。因此,他们在实验室一待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是家常便饭。 

2017年1月12日19时许,六合公安分局接报,龙袍街道东沟胡某家中有4人口吐白沫、昏厥,怀疑发生群体性中毒。理化检验室会同相关部门立即到场处置。经了解,4人皆出现“抽搐”症状,且前一日该户人家另一名成员芦某在家制作藕夹时也曾出现类似症状,现仍在医院救治。根据症状,医生初步怀疑系“毒鼠强”中毒引起。 

王勇根据分局民警提供的患者饮食、症状等情况,凭借经验敏锐地判断,引起本次中毒的可能并不止毒鼠强一种毒物。于是迅速提取现场呕吐物、食物等重点检材送回实验室,要求在检验室留守的高级工程师李黎明改用耗时稍长的常规毒物筛查程序,避免单独检验毒鼠强而造成时间浪费。1个多小时后,在呕吐物和食物中均检出杀虫剂“呋喃丹”成分。据此,医院对中毒人员进行治疗,很快患者脱离了危险。 

为尽快发现毒源,理化检验室还在现场提取了100余份检材逐一检验。经过近40个小时的检验,最终在橱柜角落里一袋类似面粉状的粉末中发现了“呋喃丹”,最终证实此次群体性中毒系芦某在烧制藕夹时,误将农药“呋喃丹”添加进去,引起自己及4名亲属中毒。

本报记者 朱静 本报通讯员 刑侦宣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26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