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网讯 谶谣是以隐语形式出现的谣谚式预言,虽然现代人对其既好奇又陌生,但它们在我国古代尤其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却是极其流行的。六朝时南京作为首都,是谶谣“大显身手”的好地方,它们特别盛行,不时传唱在街头巷尾,充满了诡谲、灵异色彩。
六朝南京城内谶谣满街
六朝文化发达,思想活跃,但巫术、宗教、迷信等也同样盛行,首都南京尤其如此。那时,谶谣就经常如幽灵一般在南京城的街头巷尾流传。欲了解其情形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个谶谣故事吧。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夏四月丁卯,荧惑运行到南斗星区,并一连逗留了六七十天。这时民间传唱开了:“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人们听了惊恐不安,议论纷纷,不知天下将要发生什么大事。
“荧惑”即火星,“南斗”是二十八宿之一。在古人的经验里,火星是一颗特殊的星星,“荧惑守南斗”,是乱贼丧兵之兆,若其停留时间过长,则可能会有大事发生,甚至丧权亡国。如吴大帝赤乌十三年(250年)夏五月,“荧惑入南斗,三月吴王死”。
梁武帝中大同二年(547年),一场给国家和首都带来巨大灾难的浩劫――“侯景之乱”爆发了。侯景原是梁武帝的一名重臣,在梁武帝的养子萧正德的暗中支持下起兵造反。很快,他的队伍就打进南京城,一口气攻到台城下。经过几个月的围困,台城陷落,皇帝与太子均被俘。此事虽距“荧惑入南斗”已过去了十多年,但“天子下殿走”还是应验了。
那时南京城里这样的谶谣非常多,尤其在重大的政治事件、人事变化之前它们就特别盛行,如预测东吴诸葛恪死亡的“吁汝恪,何若若?芦苇单衣蔑钩络,于何相求成子阁”,东晋灭亡的“晋祚尽昌明”,南齐兴起的“年历七七水灭绪,风云俱起龙麟举”,陈后主结局的“独足上高台,盛草变为灰”,等等。人们对它们既感到兴奋好奇,又被搅得紧张不安。
为什么六朝时南京谶谣特别多
谶谣起源于先秦时代,到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其发展达到高潮。它们的内容涉及政治、社会、战争、人事、灾异等众多方面,而尤其“关心”改朝换代、人事更迭等国家大事。
这是因为,谶谣出现的时机、表现的形式、传播的渠道等,都被安排、设计得非比寻常,比如,它们多在非同寻常的场合出现,或假借儿童、僧道之口传唱出来,造成天意使然的假象。
上文提到的那则预测陈后主结局的谶谣即是如此。史书上说,那句谶谣是陈后主尚在东宫的时候,有一天一只不知从哪里飞来的仅有一条腿的鸟儿,独立在东宫的庭院里,用长喙在地上划出来的。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似乎陈国灭亡早就由天意安排好了。
加之谶谣多是话说半句,扑朔迷离,如冥冥之中神灵的暗示,于是,一些怀有特殊心思的统治者、政客、野心家等人便竭力利用它们,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宣传造势。
南京作为六朝首都,政治、军事、文化等的中心,政权兴亡、朝代嬗替的大戏曾一幕幕在这里上演,这正是谶谣“大显身手”的地方,何况六朝又是谶谣发展的高峰时期,因此六朝南京城内谶谣盛行,满城传唱。
在各种事件的演变过程及高潮欲来之时,大街小巷流传的谶谣为其增添了扣人心弦的节奏和神秘莫测的悬念,也使这些事件显得奇特诡异、精彩有趣。
谶谣到底是否灵验
历史上谶谣被人们津津乐道,其原因有许多,主要还是由于它们能准确地预测事件的结局,如上述数例所示。那么,谶谣真的灵验吗?它们能得到验证是怎么回事?
其实,谶谣多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编造、伪托出来的,目的就是假借天意为自己的行为做舆论宣传。如果编谶人行动成功,他们所造的谶谣自然也就得到验证了。如刘宋明帝上台后,时刻担忧别人谋篡自己的皇位,便将有实力的重臣和弟兄一一铲除了,最后只剩下国舅王景文和老将张永两个人。但他心里仍不踏实,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革命”进行到底。动手前,他首先亲自编了一首谶谣大造舆论:“一士不可亲,弓长射杀人。”“一士”即“王”,指王景文,“弓长”则指老将张永。
至于我们熟悉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发现的写有“陈胜王”的鱼腹丹书,韩山童等人起义前在河道中挖到的刻有“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独眼石人,其实也都是他们事先做的手脚。
谶谣的编造手法也是它们灵验的因素之一。它们多用双关、谐音、拆字等修辞手法来组织韵语,言辞表意模糊,在解释上弹性幅度大,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和回旋余地,极易被附会、曲解。
谶谣虽然披着天意的外衣,颇具欺骗功能,但还是逐渐被人们识破,因此六朝以后,它们不再盛行。不过它们并没有完全消失,仍不时被一些人用作舆论的工具。如李?建立南唐前,在江南地区散布童谣“东海鲤鱼飞上天”;朱棣(燕王)警告建文帝不要削藩时,让一个疯疯癫癫的道士在街头边跳边唱:“莫逐燕,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
随着人们越来越失去兴趣,谶谣终究还是日渐式微了,直至在社会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如今,就连“谶谣”这个词也已不太为人所熟知了。 朱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