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民生

以朱?为榜样 一群年轻人用镜头打造南京文物档案

长三角城市网讯 在南京民间,活跃着一群拍摄南京文物,从事文物保护的年轻人,他们就是在南京文保圈子里小有名气的“主题南京”团队。日前,由“主题南京”打造的“守望金陵――文保爱好者视角下的古迹神韵”展在中华门景区开幕,展览展出了一大批这群“80后”、“90后”年轻人镜头中的南京文物图片。

在夜幕的笼罩下,这几组有六百多年历史的石刻,更加威严肃穆。

“主题南京”是一个民间文物爱好者团队,其负责人邵世海是一个坚持关注、拍摄南京文物14年的普通市民。

邵世海是四川人,因为工作的缘故定居南京,对于南京的文物,他有特殊的感情,从2003年开始,他就利用闲暇时间,带着相机,骑着自行车去寻找南京的古迹,进行仔细的拍摄。

很快,一群和老邵志趣相投的年轻人聚集起来,他们常常一起外出“访古”,研究石刻、古建筑,并创办了“主题南京”网站。

邵世海和他的朋友们,最初以拍摄六朝石刻为主,后来扩展到南京现存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他们都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朱?先生的粉丝。上世纪三十年代,朱?全面寻访、调查南京古迹,著成《金陵古迹名胜影集》、《金陵古迹图考》等著作。八十年后,“主题南京”追随朱?的脚步,用镜头构建南京文物档案。尽可能多地记录南京文物的现状。

邵世海告诉记者,在城市建设中,也有不少文物消失了,令人叹息。因此,记录下这些古迹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是有必要的,也非常紧迫。

一次次地反复拍六朝石刻

此次展览,展出了邵世海、吴靖、杨虎、王腾等文物爱好者拍摄的数十张精美的南京古迹图片,当然少不了“主题南京”最爱的六朝石刻。从2003年开始,“主题南京”就系统记录六朝石刻变迁。展出的图片显示,十几年前,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位于栖霞仙林)的辟邪、石柱、石碑还浸泡在水塘中,坐落在荒野上,如今,这组珍贵石刻外面已经建起了亭子,周边成了风景如画的石刻公园。

邵世海说,很多六朝石刻的地势地貌发生巨大变化,保护状况比以前好多了,建起了碑亭、保护罩,安装了监控,但也有个别石刻的保护需要加强,比如去年就发生了栖霞狮子坝南朝辟邪被盗的事件。

“很多六朝石刻,我们都不止一遍地反复去,反复拍,怎么拍都不过瘾!”邵世海自己也不记得拍摄了多少张六朝石刻的照片了。位于麒麟门的南朝刘宋初宁陵麒麟图片,就展出了春夏秋冬四种,由此可见“主题南京”对六朝石刻的深度痴迷。

夜里摸着黑去拍明孝陵武将

“主题南京”的主要成员都是“80后”、“90后”,他们拍摄文物的视角更加新颖独特。比如,拍摄古建筑,他们更多关注古建筑儒雅大方的造型和复杂精巧的建筑部件。

拍摄南京体量最大的不可移动文物――南京城墙,他们特别注意表现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盛景。邵世海将无人机引入城墙拍摄,几乎将南京城墙有代表性的地段都“飞”了一遍。空中俯瞰城墙,自有一种不同的气势和雄姿。

“我们还多次尝试夜拍石刻。”指着展板上几张夜晚拍摄的照片,邵世海说。记者认出是明孝陵武将、常遇春墓的武将和石马。在夜幕的笼罩下,这几组有六百多年历史的石刻,更加威严肃穆。

邵世海介绍。夜间拍摄文物,没有游人的干扰,摄影场地比较安静,由于没有光线冲突,可以更好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布置光影,画面更干净,就如同在摄影棚里完成拍摄。

他们将古迹做成日历推送

除了拍摄南京古迹外,“主题南京”还通过各种方式,向南京市民、外地游客介绍南京的不可移动文物。展览中,有一张“主题南京”成员标注的《金陵古迹图》,这其实是一张南京地区的卫星图,从最北面的六合竹镇,到最南面的高淳固城湖畔,图上密密麻麻标了几百个点,“这都是我们已经寻访过的文物点,每确定一个地方,就在图上标一下!”

邵世海告诉记者,八十年前,朱?先生对南京地区的田野文物进行走访,绘制过一幅“金陵古迹图”,但这个图并没有最终完成,“主题南京”希望通过走访最终完成这幅图,在地图上尽可能地将南京2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点找到,并标出。邵世海表示,这幅图目前已经可以在“金陵文化遗产”平台(http://map.talknj.com)上查看,将来还有望在手机上轻松查阅。

今年年初以来,“主题南京”还在微信上推出了“南京古迹日历”,每天用微信推送的方式更新日历,每个月一个主题,每天一个文物点,刊登多张照片。一月的主题是六朝陵墓石刻;二月的主题是南京寺庙;三月的主题是明孝陵和功臣墓。邵世海表示,“南京古迹日历”将持续推送,让更多人了解南京人身边的珍贵文化遗产。

□金陵晚报记者 于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302
收藏
分享